番茄
2、空心”,干燥时仅木质部变为紫褐色。 横切新鲜病茎,用手挤压或插入清水中,可见乳白色菌液溢出,这是该病主要特征。 番茄青枯病由青枯假单胞菌侵染所致。 病菌主要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并能存活 1,种子内带菌可存活 7 个月,成为该病的主要侵染源。 该菌主要通过灌溉水及未腐熟肥料传播,细菌从番茄根部或茎基部的伤口侵入,在维管束的螺纹导管内繁殖、蔓延,致使导管阻塞及细胞中毒致茎叶萎蔫。 另外,农具
2、污尾孢(属半知菌的一种真菌。 病菌的分生孢子梗 27 枝成束从病斑部的表皮或气孔伸出,呈屈曲状,淡灰褐色。 分生孢子倒棒形,基部稍大,末端细小,无色,有多个横隔膜,大小 15120米。 发生规律和发病条件: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残体或以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在病株上(特别是保护设施栽培的番茄)越冬。 病残体越冬的菌丝在翌年遇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便长出分生孢子,通过气流或雨水传播
2、,温室、大棚为防治病害过于控制湿度,造成空气干燥等。 这些都能使植株的根部收输送到地上部分的水分没有蒸腾掉的水分多,而造成植株缺水。 为减少暴露在空气中的叶面积,进而减少水分蒸腾,植株下部乃至中、下部叶片卷曲。 这是一种生理性保护作用。 干旱后大量灌水,也能引起下部叶片卷缩。 过量偏施氮肥时,整株叶片都会出现卷缩。 特别是土壤中缺铁、缺锰等微量元素,会加重卷叶。
2、、通风等措施实现所需要的温度。 (2)光照:日光温室后墙张挂反光幕,及时揭盖草席,尽量延长光照时间。 阴雪天气,也要解开草席,使植株接受散射光。 3、肥水管理:要注意前控、中促、后攻。 定植至缓苗前期,不干不浇水,可用 酸二氢钾混合液进行叶面追肥,以促进早缓苗。 缓苗至第一花序果实膨大时,追施 1稀粪水提苗;第一穗果有核桃大小至第四穗果刚开花后,注意重追肥,重浇膨果水,每隔 10
2、质差。 筋腐病一般只发生在果实上,茎叶看不出明显症状。 重病时,有时可见植株顶和下叶弯曲,小叶中肋突出。 剖开植株距根部 70 厘米处茎部,可见茎的输导组织有褐色病变。 病因:番茄筋腐果病因十分复杂,初步分析认为,番茄植株体内碳水化合物不足和碳氮比下降,引起代谢失调,致使维管束木质化是发病的直接原因,而许多不良环境条件,如光照不足、低温多湿、空气不流通、二氧化碳不足、夜间温度高、地温低
2、突出,剖开植株距根部 70 厘米处茎部,可见茎的输导组织有褐色病变。 发病原因褐变型筋腐果的病因,综合分析认为,由于番茄植株体内碳水化合物不足和“碳氮比”下降,引起代谢失调,致使维管束木质化是直接原因。 不良环境,如弱光、低温、高湿、空气不流通、二氧化碳不足、夜间温度偏高等,均会造成植株体内碳水化合物不足。 偏施、过施氮肥,缺钾,特别是铵态氮过剩时,也会使植株体内碳水化合物与氮的比值下降。
2、呈现黄褐色干枯。 果实染病,果蒂附近形成圆形黑色病斑,硬化稍凹陷,不能食用。 嫩茎及果柄上的症状与叶上相似。 老百姓俗称“黑毛病”。 塑料大棚、温室受害重于露地栽培,是保护地番茄的重要的病害之一,随着保护地番茄栽培面积的扩大,叶霉病的病情不断发展,为害加重,对番茄产量影响很大。 发生条件叶霉病病菌生长发育的最适温度为 2025。 一般气温 22上下,相对湿度 90%以上
2、种,节位高的花序易见到;三是果皮发育迅速,胎座发育跟不上而出现空洞果。 病因:1、激素的影响:开花前两天往花萼、花梗及花蕾上喷施激素后,果实发育速度比正常果实快,但胎座发育不良,使子房产生空洞果。 2、光照不足,光合产物少,向果实输送的营养供不应求,形成空洞果。 3、日高温超过 35,且持续时间长,致使受精不良。 同时,在高温条件下发育的果实,呼吸和代谢作用加快
2、能正常展开,叶缘扭曲畸形,茎蔓凸起,颜色变浅。 其它激素如矮壮素、防落素等药害症状要比 2,4D 轻。 防治措施:中熟品种的激素使用浓度应为 20熟品种为 15温高时浓度要低一些。 使用时注意防止其沾到嫩叶或生长点上,千万不可喷洒。 发生药害后,可施一些促长的药肥,如奥普尔、天然芸苔素等。 该药害发生面积大,无发病中心,这一点是与其它病害所不同的。 三、生理性卷叶。 在番茄采收前后
2、或栽培场地面上平铺底膜,膜上用 10米粗的木棍垫底,将草捆卧放搁置于木棒上成堆。 全堆覆膜连同底膜一起围起来使其发酵,当堆温升到 60以上时持续一天后翻堆。 另铺底膜码成新堆,覆膜捆实继续发酵。 当堆温升到60以上时再保持一天,然后松开捆绳散膜,温度降至 30左右时栽培。 培前在番茄行档地面上开沟,泼浇 3%的石灰水消毒。 铺草前先于沟底撒一层过筛的干畜粪然后将草捆散开,整草顺沟长均匀铺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