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
2、茄叶部细胞的渗透压比绿果细胞的渗透压要高一二个大气压,输送至果实的水分为叶部所夺取,甚至果实内部的原有水分也为上部所摄取。 因此,离水分供应点根系最近的绿果脐部首先受到干旱的影响,大量失水引起组织坏死而形成脐腐。 也有人认为,土壤中可吸收钙质不足,植株吸收钙的能力下降,果实内含钙较少,致使脐部细胞生理紊乱,失去控制水分的能力而发病。 三、影响发病的因素。 果实发育初期至中期容易发病
2、花序或第二花序坐果时,第二花序或第三花序出现,在第二花序下长出的第一个侧芽代替主干,同样使其着生两个或三个花序后,在主干中部选一侧芽培养为主干。 如此连续摘心换头,有刺激植株更新生长的作用,使植株越夏不败秧,坐果多,产量高。 ?(1)及时供水肥。 盛夏炎热,及时供给番茄水肥,是防治败秧的重要措施。 田间忽干忽湿,雨后积水,则会造成大量死秧。 因此,田间土壤湿度要基本保持一致,一般 7
2、疹病的病原菌为丁香假单胞菌番茄致病变种。 病菌可在番茄值株、种子、病残体、土壤和杂草上越冬,在干燥的种子上可存活 20 年,可随种子作远距离传播。 播种带菌种子,幼苗即可发病,幼苗发病后传入大田,并通过雨水、昆虫、农事操作传播,以致造成流行;在田间只要最初有 10的植株发病,就可传染到整个地块。 温度 25以下、相对湿度 80以上的条件有利于病害发生。 防治方法一、农业防治。 加强检疫
2、斑,油渍状渐变暗褐色至棕褐色,病斑稍凹陷,病部呈不规则云纹扩展状,病果质地较硬而不软腐,潮湿时边缘生有白霉层。 病原真菌主要以菌丝体随病残体在土壤中或地表越冬,种子可带菌。 番茄染病后先形成中心病株,多发生在大棚温室地势低洼和结露滴水处。 在适宜条件下,中心病株产生大量孢子囊和分生孢子,借气流、水流传播,扩大再侵染,病害迅速扩散蔓延。 保护地白天气温在 24左右,相对湿度在 95以上
2、同的栽培方式采用温床、冷床或电热线育苗。 播种期根据定植期而定。 江苏地区一般在 12 月中旬至翌年 1 月上旬播种,苗龄 90100天,苗期分苗 1 次,注意防病,防止徒长。 4 月上旬定植,每 667 平方米栽苗35004000 株,双干整枝,开花期用 2,4D 点花,促进坐果。 秋季栽培,于7 月中旬用营养钵在网室中育苗,苗龄 30 天,有 78 片叶时定植于露地或塑料大棚中
2、并施生物菌肥,避免因分苗、定植等操作造成伤根,可有效防治病害发生。 (4)轮作与嫁接。 对发病较重的田块可与葱、蒜及十字花科蔬菜实行 45 年轮作,或采用嫁接技术控制,嫁接用野生番茄 砧木。 (5)高畦种植,开好排水沟。 (6)调节土壤酸碱度。 对酸性土壤每亩可用 100150公斤生石灰均匀撒入土壤,可较好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 (7)控温控湿,稳定管理。 及时中耕除草,降低湿度。
2、施足磷肥,也可用 酸二氢钾溶液叶面喷施。 缺钾症初期叶缘出现针尖大小黑褐色点,后茎部也出现黑褐色斑点,叶缘卷曲。 根系发育不良。 幼果易脱落或多畸形果。 预防及补救方法:在多施有机肥基础上,施足钾肥,可在植株两侧开沟追施硫酸钾,施后覆土。 也可用 酸二氢钾溶液或 1%草木灰浸出液叶面喷施。 缺钙症植株瘦弱、萎蔫,心叶边缘发黄皱缩,严重时心叶枯死,植株中部叶片形成黑褐色斑,后全株叶片上卷。
2、点,后扩展为椭圆形或长条形斑,湿度大时病斑上长出灰色霉层,严重时引起病部以上枯死。 二、发病条件该病为真菌病害,菌核在土壤中或在病残体中越冬或越夏,翌年春天条件适宜时病菌萌发,借气流、雨水或露珠及农事操作进行传播,发病适宜温度为2023,相对湿度 90%以上易发病,此外栽培密度过大、棚室通风不良都会加快此病的发展。 三、防治方法湿度管理:保护地番茄要加强通风管理,减少棚室的湿度;温度管理
2、不能正常展开,叶缘扭曲畸形,茎蔓凸起,颜色变浅。 其它激素如矮壮素、防落素等的药害症状一般比 2,4。 防治措施:中熟品种的激素使用浓度应为 20熟品种为 15温高时浓度要低一些。 使用时注意防止其沾到嫩叶或生长点上,千万不可喷洒。 发生药害后,可施一些促长的药肥,如奥普尔、天然芸薹素等。 生理性卷叶:在番茄采收前后,第一果穗叶片稍卷,或整株叶片卷曲成筒状,变脆。 这主要是由于高温干旱
2、、枯萎病、等病害。 而且容易影响土壤的团粒结构,损害土壤通透性。 二、防治方法1、选择抗病品种冬暖棚栽培的品种应采用无限生长型、大果、耐寒、耐阴、抗病的优良品种。 2、多施有机肥容易发生沤根的土壤多是粘重、透气性差的粘壤土。 有机肥不但营养全面丰富,而且能有效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增加土壤通透性,预防病害的发生。 3、栽前高温焖棚特别是重茬的土壤内有多种致病菌,高温焖棚可杀菌防病,方法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