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
2、序后摘心,此方式适于自封顶品种。 四、打杈番茄侧枝萌发力强,往往几个侧枝同时生长,为促进根系生长和发棵,在杈长 3 厘米左右时开始打杈。 打杈时要先打健株,后打病株,以防病害相互传染。 五、摘心一般情况下,当果枝上的果穗长足一定数目时,要在果穗上边留有 2片叶摘去植株顶端。 六、去老叶在番茄生长后期,下部叶片黄化干枯,失去光合机能,影响通风透光,应将黄叶、病叶、密生叶摘去,然后深埋或烧毁。
2、,作用时间快,均作追肥。 (3)根据番茄的生育时期确定施肥番茄根系发达,在土层中分布广而深,吸收水肥能力强,不同生育期的吸收量各不相同,但其吸收量均随生育期的延长而增加,在幼苗期以氮、磷占优势,随着植株生长和结果,对钾需要量增加。 定植前每 667 平方米施腐熟优质厩肥 10 立方米、消毒烘干鸡粪 2000 千克、三元复合肥 100 千克(氮、磷、钾含量保 15%,下同)、尿素 80 千克
2、叶开始生长时逐渐放风。 白天室温控制在 2025,超过 25时开始放风。 放风口由小到大,放风时不可太猛,以免苗子受冻而死。 下午室内温度降到 20时关闭放风口。 夜晚温度应控制在 1115。 如遇寒流,可适当晚揭苫,早盖苫,暂停放风,阴天或雨雪天,白天仍揭苫,大风天只要不刮坏薄膜,白天仍揭苫。 茄定植后,冬季光照较弱,光照时间短,提高光照强度,延长光照时间是光照管理的关键。 因此
2、花序后摘心,此方式适于自封顶品种。 四、打杈番茄侧枝萌发力强,往往几个侧枝同时生长,为促进根系生长和发棵,在杈长 3 厘米左右时开始打杈。 打杈时要先打健株,后打病株,以防病害相互传染。 五、摘心一般情况下,当果枝上的果穗长足一定数目时,要在果穗上边留有 2片叶摘去植株顶端。 六、去老叶在番茄生长后期,下部叶片黄化干枯,失去光合机能,影响通风透光,应将黄叶、病叶、密生叶摘去,然后深埋或烧毁。
2、重时导致全株萎蔫或折倒,温度大时在病部表面产生稀疏状的白霉。 病原:本病是由致病疫霉起,该菌属鞭毛菌亚门真菌。 发病规律:病菌主要在保护地番茄和茄子上越冬,也可在马铃薯块茎上越冬,病菌还可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 在生长季节,越冬病菌借助雨水或气流传播引起发病,形成田间发病中心。 条件适宜病害发展迅猛,导致病害流行。 高湿、冷凉、多雾、昼夜温差大或经常阴雨的条件下,病害易发生和流行。 防治措施
2、月中、下旬播种;若在温室播种,阳畦或小拱棚分苗,合适苗龄为 7075 天,则应在 2 月中旬播种;若苗期条件更好,播种期可推迟到 2 月 20 日前后。 如果播种过早,苗龄过长,造成苗体过大,或徒长,或定植前开花,都影响第一穗着果;若苗期管理抑制过度,形成“小老苗”,事实上植后影响产量。 如果播种过晚,苗龄太短,定植时秧苗太小,未达生育年龄,会为以后管理带来麻烦;但如果定植期往后延
2、病初期,及时用 150200用链霉素溶液、200400用氯霉素溶液喷雾防治。 炭疽病引起的烂果炭疽病主要侵害未成熟的果实,病部初期水渍状透明小斑点,扩大后呈褐色,略凹陷,具同心轮纹,其上密生黑点,并分泌淡红色黏状物,最后整个病果腐烂或脱落。 防治对策:适时采收健果,及时摘除病果;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及时用 70代森锰锌 400600 倍液、75百菌清 600800 倍液喷雾防治。
2、病斑,后期出现同心轮纹斑,果实表面光滑且不发生软化,湿度大时病部出现灰白色的霉层。 褐色腐败病的防治方法有三种:一是及时摘除病叶、病果,清除遗留地上的病株残体;二是在塑料大棚或温室内栽培的番茄要加强温度和湿度管理,适时放风排温;三是于发病初期用 25%瑞毒霉 800液或 75百菌清 600液喷施,每隔 7喷 1 次,连喷 2。 三、炭疽病炭疽病病菌在果实着色前侵染,潜伏到着色以后发病
2、保证棚内空气有较高的含水量,并减少水分蒸发,保证植物嫩叶及生长点不因水分蒸腾作用而萎蔫;防止风口两侧的植株叶片因强光直射而晒死焦枯,主要做法是:(1)利用手压喷雾器或机动喷雾器及时进行叶面喷雾补水;(2)利用遮阳网进行物理防治,一般每天上午 10 点拉好防晒网,下午 5 点以后揭开见光,能有效控制病毒病的发生。 化学防治:发病初期及时用 病灵可湿性粉剂 600800 倍。 或
2、响花粉的发育和授粉,从而产生空心果,因此沾花时一定要待花开放后再用。 三、开花后,花粉落在柱头上,花粉发芽生长需要一定的温度,此时如果满足不了花粉管生长的温度,即使使用 2、4座果灵沾花,也不能使其完成授粉过程,就会造成少籽或无籽果实。 此种情况下使用 2、4座果灵的浓度越高,产生的空心果就越多。 过高的温度也是如此。 因此应增强开花后的温度管理,如及时覆盖或通风。 四、开花授粉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