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
名细菌性枯萎病、青巢病。 春番茄 56 月、夏秋番茄 811 月为发病盛期。 苗期开始染病,一般初果后发病严重。 发病初期,顶端叶片白天萎蔫下垂,傍晚恢复,晴天气温高时,病株 23 天内便全株凋萎死亡,而植株仍保持绿色,故称青枯病。 染病植株的茎下部表皮粗糙,易萌发不定根,根颈部横切面可见维管束变成褐色,髓部变褐腐烂,轻轻挤压有污浊菌液溢出。 择抗病品种。 实行轮作。 与非茄科作物轮作 5
1、要侵害未成熟的果实。 首先在果顶或果肩部出现表面光滑的淡褐色斑,有时长有少量白霉,后逐渐形成同心轮纹状斑,渐变为深褐色,皮下果肉也变褐,后期整个果实腐烂脱落。 防治对策:及时摘除病果,带出田外处理;注意整枝,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发病初期,及时喷洒 25%瑞毒霉 8001000 倍液、75%百菌清 600800 倍液或 70%代森锰锌 400600 倍液,每隔 710 天喷一次,连喷 34
2、病初期,及时用 150200用链霉素溶液喷雾防治。 炭疽病引起的烂果。 炭疽病主要侵害未成熟的果实,病部初期水渍状透明小斑点,扩大后呈褐色,略凹陷,具同心轮纹,其上密生黑点,并分泌淡红色黏状物,最后整个病果腐烂或脱落。 防治对策:适时采收健果,及时摘除病果;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及时用 70%代森锰锌 400600 倍液、75%百菌清 600800 倍液喷雾防治。 镰刀菌果腐病引起的烂果。
2、上轮作。 早春保护地番茄提高地温和气温,开花结果以后加强通风、降低湿度、减少结露(灰霉病、晚疫病、枯萎病、溃疡病、叶霉病)。 秋番茄育苗在防雨、防虫、遮荫的保护地进行(病毒病、晚疫病、病毒病等)。 秋大棚番茄加大放风量,降低温湿度(叶霉病、早疫病、枯萎病)。 药剂防治重点在预防和发病初期,对灰霉病、叶霉病可用绿亨 5 号(福嘧霉)8001000 倍液喷雾。 对晚疫病等茎、叶
2、培番茄以昼温 2528、夜温 1317最好,结合一天中温度的变化,午前 2528,午后充分换气下降到 2025,傍晚前后停止换气,前半夜要求温度稍高以 1417为宜,后半夜 1213为宜,如果夜温高于 17时间较长,则容易导致顶端停止生长。 生产中,应重视温度管理,特别是夜温的管理,如果晴天可采取早揭晚盖草苫的办法控制夜温。 二、硼肥不足。 据这几年的试验观察,如果硼素缺乏
2、播完后用铲子拍平,然后盖地膜,膜上加盖草帘。 一般4 月初开始采菇,以后每隔 57 天采收 1 次,一直延续到 78 月。 管理措施:(1)播种后的前 3 天每天都要抖动地膜,以排除膜上水滴,进行换气。 待菌丝布满菇床,且菌丝上出现一朵朵黄水,说明即将出菇,此时揭去地膜。 (2)平菇喜潮湿阴暗的环境,除靠番茄枝叶遮挡阳光外,高温干旱时期要人为创造良好的阴湿环境。
2、表皮直接侵入,借气流或灌溉水传播,进行多次重复侵染,引起该病发生流行。 此病发病的适宜温度为 18湿度为 90能否发病或流行取决于有无饱和的相对湿度或水滴,因此,低温、高湿是该病发生、流行的主要条件。 大棚温室种植过密,温差大,阴雨天多,光照弱,大水漫灌,防风不及时等因素,均有利于此病的发生流行。 三、防治措施保护地番茄从苗期开始,严格控制生态条件,防止棚室高湿条件出现,减缓病害发生蔓延。
2、皮直接侵入,借气流或灌溉水传播,进行多次重复侵染,引起该病发生流行。 此病发病的适宜温度为 18湿度为 90能否发病或流行取决于有无饱和的相对湿度或水滴,因此,低温、高湿是该病发生、流行的主要条件。 大棚温室种植过密,温差大,阴雨天多,光照弱,大水漫灌,防风不及时等因素,均有利于此病的发生流行。 三、防治措施保护地番茄从苗期开始,严格控制生态条件,防止棚室高湿条件出现,减缓病害发生蔓延。
2、0g 左右,其中 50的植株主长有长而密的白色茸毛,对蚜虫、白粉虱、潜叶蝇有防避作用。 耐高温、低温、耐弱光,抗 叶霉病及早疫病,被菜农称为“四季绿”番茄,亩产 6000上。 栽培技术要点:1栽培方式:分苗带土块定植。 分苗时将茸毛与普通苗分开分苗。 一般采用小高垄栽植,垄高 20宽 5060距 播种量及栽植密度及整枝:纯毛苗定植育苗用种量 50g,毛苗与普通苗定植,育苗用种量 25g
2、早中熟和中熟品种;三是一秆半整枝。 先采用双秆整枝,待侧枝着生 12 个花序后即摘心,此法适于自封顶品种。 茄侧枝萌发力强,往往几个侧枝同时生长,为促进根系生长和发棵,最好打权时间可推迟到杈长 3 厘米左右,以后可在 12 厘米长时及时抹去。 打杈一般与绑蔓结合,要先打健株,后打病株,以防病害相互传染。 般情况下,当果枝上的果穗长足一定数目时,果穗前留有 2 片叶摘去植株顶端。 茄生长后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