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
可以不去重庆。 国共双方谈判目的、结局及影响是什么。 2 阅读教材并 结合 历史地图 ,分析 解放战争开始标志性事件 引导学生归纳 中共突破全面和重点进攻发动的战役。 3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 第三框 ,思考: 刘邓大军挺进中原有何意义。 说明理由。 1 阅读课文,找出 重庆谈判的相关要素 2 读 教材和地图、分析 提取有效信息。 3 阅读 教材、地图 ,分析、归纳 培养阅读的习惯和概括能力
解决问题: 事先请同学预习,搜集有关历史材料,这时可请学生自己汇报预习成果,并及时表扬这些同学,鼓励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 相机介绍“九一八”事变的经过 ——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热点了我国东北及华北部分地区,为侵略魔爪伸向全中国,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 二、初读指导 1. 自学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学生字词,划分段落。 2.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 _________________, 接着_________________,妄图 _________________。 ⑵卢沟桥战略地位重要,是因 为。 ⑶卢沟桥事件发生的时间是 _________________。 卢沟桥事变拉开了 _______________序幕,从此, ___________________。
) 籁( ) 为( ) 纤( ) 仰( ) 赖( ) 成语填空。 气势( )( ) ( )( )悬殊 恼( )成( ) ( )谋已( ) 震耳( )( ) ( )哭( )嚎 ( )火( )荼 抱( )( )窜 人( )马( ) 照样子,写词语。 ⑴明 晃晃 . . _
从 2— 3小节,感知事件的发生,体会日军的卑鄙,驻军的正义, 说说你从这两小节中获得了什么信息。 从 四 — 五小节,体会日寇的疯狂,我军的英勇与足智多谋。 交流: A、要点:( 1)敌人蓄谋已久,“搜查”只是借口,夺下卢沟桥是真实目的。 ( 2)抓“蓄谋已久”探究,感知句群 :① 1937 年 7 月 7日„„„„向卢沟桥摸来” ;② 日军恼羞成怒„„„„”体会“偷偷
3、D拉宾7巴以矛盾导致中东地区长期动荡,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当前在联合国框架下解决巴以矛盾的基本原则是 ()A以土地换和平 B按宗教地区分治C大国协助解决 D联合国托管耶路撒冷8印度和巴基斯坦自独立以来就是两个敌对的国家,造成两国敌对的主要原因有()殖民主义“分而治之”政策的影响宗教信仰的差异边界和领土的长期不确定美苏等大国的插手A BC D9两伊战争中,双方互有攻守,当伊朗进攻时
你用从 哪些词语或句子,感受到了我国守军不畏强敌,奋勇抗击侵略者的英雄气概。 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了,日本侵略者遭到惨败的可耻下场。 读课文 69小节思考,在中华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发挥了怎样的巨大作用。 展 示 反 馈 学习第二段: 1 过渡: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回到 1937 年 7 月 7 日那个不平静的夜晚,去亲眼目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默读课文第二-五自然段
你用从 哪些词语或句子,感受到了我国守军不畏强敌,奋勇抗击侵略者的英雄气概。 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了,日本侵略者遭到惨败的可耻下场。 读课文 69小节思考,在中华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发挥了怎样的巨大作用。 展 示 反 馈 学习第二段: 1 过渡: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回到 1937 年 7 月 7 日那个不平静的夜晚,去亲眼目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默读课文第二-五自然段
向国民党区域, 在外线大量歼敌。 —《 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 》 陕北 山东 南京 大别山 武汉 刘邓大军 中共为什么选择大别山作为战略反攻的突破口。 结合P90小字及右边示意图分析 背景:战争形势的变化 反攻条件具备 概况: 意义: ① 时间: ② 军队: 1947年夏 晋冀鲁豫解放军(刘伯承、邓小平) ③ 建立 革命根据地 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开始, 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原因 • (1)历史原因:历史上的民族纠纷 、宗教信仰的冲突以及英国 “ 分而治之 ”的殖民主义政策 , 导致阿以长期冲突。 • (2)外部势力对中东事务的插足 , 是中东问题难以解决的重要原因。 各大国对富含石油资源的中东地区的争夺 , 加剧了该地区的紧张局势。 • (3)阿以之间在巴勒斯坦问题上存在的严重分歧,是中东问题的症结所在。 长期以来,以色列一直坚持不妥协、不让步的强硬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