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腐病
1、状该病是玉米重要病害之一,被有些省市列为检疫对象。 东北发生重,江苏、安徽、四川、广东、云南、贵州、湖南、湖北、浙江等省都有发生。 玉米地上部均可发病,但茎秆和果穗受害重。 茎秆、叶鞘染病多在近基部的 45 节或近果穗的茎秆产生褐色或紫褐色至黑色大型病斑,后变为灰白色。 叶鞘和茎秆之间常存有白色菌丝,严重时茎秆折断,病部长出很多小黑点,即病原菌的分生抱子器。 叶片染病多在叶片背面形成长条斑
2、产生球形、厚壁、淡褐色的厚垣孢子。 发病规律病菌主要在土壤中越冬,通常在土壤中可存活几年。 在种薯表面繁殖存活的病菌可成为主要的侵染来源。 条件适宜时,病菌经伤口或芽眼侵入,又经操作或贮存薯块的容器及工具污染传播、扩大为害。 被侵染的种薯和芽块腐烂,又可污染土壤,以后又附在被收获的块茎上或在土壤中越冬。 病害在530温度范围内均可发生,以 1520为适宜。 较低的温度,加上高的相对湿度
2、般不至木质部(只是严重发病的可深达木质部),病斑多为带状或不规则形状,其上常有纵横裂纹。 病斑上的黑点小而密,后期不形成孢子角。 果实受害病状同轮纹病非常相似,初期为圆形、褐色、略凹陷的病斑,在适宜温、湿度条件下扩展很快,且病斑上也呈现同心轮纹,后期可见黑色小点。 3 发病规律病原菌以分生孢子器在发病的枝干上越冬,有的也可以在发病后形成的僵果上越冬。 春天潮湿条件下病斑上形成分生孢子
2、危害幼树,特别是刚投产前后的山核桃树,但老树也有波及。 该病开始发生于树干的中、下部,随着病程的进展,逐渐向树干的中上部和枝条上蔓延。 初期病斑明显,出现黄褐色、水渍状、近圆形或不规则形,随着病害的扩展,病斑呈黑色,树皮微突,用手指按压,流出带泡沫的液体,有酒糟气味。 该病的病原菌以菌丝体在病组织上越冬,翌年春季 45 月产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并随带菌苗木和接穗等繁殖材料的调运而作远距离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