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桔
2、整株死亡,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我县主栽的锦橙经县果品技术推广站会同县植保植检站普查,虽然绝大多数尚未感染病毒病害,但仍发现有少数感病单株。 因此,在无病毒良种柑桔苗木假植园应严格按照无病毒栽培技术要求,重点防治柑桔裂皮病、衰退病的侵染,在操作上注意生产工具(如修枝剪、嫁接刀、锄头等)的专用和经常性用 10%漂白粉水溶浸泡消毒(包括管理工作人员的消毒)
2、 捆,每捆上只捆稻草 34 匝,因此一株树只要稻草 510 公斤。 另外,又设喷射 30射30捆枝,共 3 个处理,以不捆枝、不喷 2,4对照,于 1967年 11 月 21 日进行试验。 处理前全园喷药防止螨类为害。 1968 年 3 月解捆检查,结果表明,捆枝对防止因寒风而落叶的效果比较显著,捆枝树少许落叶至中度落叶树占总数的 83%,未捆枝树中度落叶仅 7%,其他都属大量落叶。 同时
2、果的膨大都有一定作用。 对叶片氮、磷、钾分析值以及果实产量、品质均无影响。 对成年树来说,只要头年秋前氮素营养不足不是十分明显,那么春肥(氮)的效果也不明显。 夏季(68 月)吸收的氮肥量比其他时期都要大。 对促进光合作用、果实膨大和贮藏养分的积累有很大作用。 另一方面,夏季氮肥若在 9 月以前有所残存,就会导致果实品质特别是含糖量降低。 秋肥是补充 910 月果实成熟前树体氮素不足的肥料。
2、低。 果皮呈苍白色、光滑,果实常早熟,其品质风味很差。 柑桔缺氮的原因有:土壤缺乏氮素,而氮肥施用不足;夏季降雨量大,土壤保肥力差(如砂质土),致使土壤中大量氮素流失;在多雨季节,由于柑园积水,土壤硝化作用不良,致使可给态氮减少;在斜坡上栽种柑树根群分布受到限制,而夏季施肥量又不足,有机肥(特别是含氮较少的绿肥和土杂肥)未经腐熟即大量施用,土壤微生物分解这些有机肥时
2、皮粗糙、增厚、坚硬,果面呈瘤状突起,畸形,横截果实,可见白色果皮和果心中有充胶现象。 以上症状会单独或同时出现,天气干旱时会加重作物的缺硼症状。 推荐防治方法:冬春季扩穴覆土或春梢萌发前,每亩施用持力硼 200250 克或510 克株单独或与基肥混合均匀使用。 配合花蕾期和幼果期喷施速乐硼(50克兑 75100 公斤水)各 1 次。 通过上述的使用,作物普遍表现为生长旺盛,叶片浓绿
2、发生规律麻皮蝽以成虫群集于各种温暖、荫蔽的缝隙中越冬。 次年 3 月中、下旬越冬成虫即可外出活动,4间产卵。 卵一般产于叶背,常为 12 粒排成规则的卵块,卵期 4。 若虫孵化后群集在卵块附近吸食叶片的汁液,二龄以后才分散为害。 6 月份第一代成虫出现,8份出现第二代成虫,10 月份出现第三代成虫。 成虫寿命可长达 2 个月,越冬代更长。 第二代以后,多转移至果实上为害。
2、青、绿霉病菌均为弱寄生菌,都必须通过各种伤口才能入侵。 因此,在果实采收、装运、贮藏过程中,造成伤害的果实,就容易引发病害。 贮运期的温、湿度与病害发生有密切关系。 青霉病发病最低温度为 3,最高为 32,最适为 1826。 绿霉病以 2527为最适宜。 因此,贮藏初期多发生青霉病,后期多发生绿霉病。 相对湿度在 95一 98利于发病。 因此,在雨后或重雾,露水未干时采收,病害发生会加重。
2、量的主导因子是低温,夏秋季节影响潜叶蛾发生量的主导因子是食物,最关键的还是柑桔嫩梢。 因此控制虫源的根本措施应当是控梢和统一放梢。 根据潜叶蛾生活习性和发育历期进行预测预报,掌握在成虫低峰期放梢是减少放梢期喷药次数,避免盲目喷药,提高保梢效果的关键措施。 但无论是抹芽摘梢,或夏剪、处理摘下或剪下的枝梢,都是消灭和减少潜叶蛾及其他新梢病虫害虫源病源的重要环节,必须及时认真做好。
2、深褐色枯死。 新鲜的病部可长出稀疏的白色霉层。 2发病规律气候条件对柑桔苗疫病的发生起着决定性作用。 影响最大的是湿度(包括大气湿度和降雨量),温度影响不显著。 据观察,相对湿度在 75%以上时,新病斑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相对湿度在 75%以下时,新病斑难以形成,但菌丝在病组织内仍可继续生长发育,所以老病斑可以继续扩大。 品种及苗圃前作与发病的关系密切。 从仅调查的温州蜜柑苗来看
2、 10 多分钟至 1 小时,为害一个果后又转移为害,一株树虫口达 20 个以上时,每天落果即达 100 多个。 被害果果皮有黄色斑点,果心变黄褐色。 2 捉成虫。 清晨、傍晚或阴雨天气成虫多栖息在树梢外面的叶片或果实上。 捕捉工具可用布或尼龙薄膜做成一个长 米,袋口阔 米的三角袋,袋口用铁丝撑开成圆形,并固定在竹竿上,袋边蘸上少量煤油或六六六粉,然后把袋口伸向椿象停息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