杆菌
2、精神委靡,绒毛松乱,翅膀下垂,缩头颈,闭眼昏睡,不愿走动,拥挤在一起。 病初食欲减少,而后停食,多数出现软嗉囊腹泻,排白色浆糊状稀粪,肛门周围被粪便污染,有的因粪便干结封住肛门,引起肛门周围炎症而疼痛,发出尖锐的叫声。 病程一般为 47 天,出壳第 515 天龄发病死亡率最高,死亡率约 30%,3 周龄以上发病死亡则很少,耐过禽只生长不良,成为慢性患者或带菌者。 3
2、高达 51%。 二、临诊症状发病最急性的兔子突然抽搐、叫几声即死。 大部分病兔精神沉郁、食欲减退甚至废绝、气喘、被毛紊乱、兔耳耷拉,多数病兔体温在 40以上,并伴有拉稀现象。 死前常有挣扎、咬笼、全身颤抖等精神症状,倒卧后,四肢呈游泳状划动,最后惨叫而死,病程约 23 天。 多数死兔鼻孔中留有泡沫血样,有的青年兔几乎未出现任何明显症状突然倒地而死。 有的病兔眼内有白色分泌物,眼球混暗。 三
2、,彻底消毒。 治疗:先要彻底消除坏死组织(烧毁),口腔用 猛酸钾冲洗,然后撒布青霉素 40 万单位或长效菌毒王 ,每日两次,连用 35 日;其他部位用 3%过氧化氢(双氧水)或1%高锰酸钾洗涤,再撤上消炎粉。 每日一次,连用 5 日。 全身治疗:每 1 公斤体重兔,一次肌肉注射长效菌毒王(抗病毒中药)者一次,重者一次注射 升,每日一次,连用 35 日;每 1 公斤体重一次肌肉注射菌毒热三疗
2、1015 分钟也可杀死。 2 流行特点鹿坏死杆菌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临床多见于夏、秋季节。 各年龄的鹿均可感染。 皮肤损伤是主要感染途径,也可通过消化道创伤、锯茸的损伤、产道及脐部伤口感染。 另外,地面潮湿、气候闷热、饲养管理不善等都会促使坏死杆菌病的发生。 3 临诊特点患鹿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消瘦,卧地。 临床常见病变主要发生在四肢,特别是蹄部,表现为化脓、溃疡和坏死。 局部先形成脓肿
2、欲减退、呼吸困难。 死后剖检,肝脏上可见大、小不等的坏死灶,肺脏和胸膜粘连,甚至大部分坏死烂掉,并有特殊的恶臭气味。 2 床诊断根据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症状,因患病的部位明显,病初表现患部红肿,触诊有痛感,体温升高;针刺肿胀部位,可见流出淡红色血水,后期患部化脓溃疡,形成坏死灶,气味恶臭。 死后剖检,在肝脏内有特征性和典型的坏死灶,肺脏坏死并和胸膜粘连。 根据以上症状,可初步诊断为坏死杆菌病。
2、,绷带包扎时,应采取多道包扎打结,以防脱落。 视病情一般 2 天处理一次,直到创口痊愈。 全身疗法全身疗法的目的是控制感染,防止病情恶化上行感染至内脏及全身。 多采用抗生素治疗。 药敏试验证明坏死杆菌对土霉素、四环素、先锋霉素等极其敏感,对青霉素、多粘菌素和卡那霉素等也高度敏感。 各鹿场可视情况选用上述抗生素。 一般青霉素、多粘菌霉素等按成年鹿 200 万单位单位用量,肌肉注射,仔鹿酌减。
2、底消毒。 治疗:先要彻底消除坏死组织(烧毁),口腔用 猛酸钾冲洗,然后撒布青霉素 40 万单位或长效菌毒王 ,每日两次,连用 35 日;其他部位用 3%过氧化氢(双氧水)或1%高锰酸钾洗涤,再撤上消炎粉。 每日一次,连用 5 日。 全身治疗:每 1 公斤体重兔,一次肌肉注射长效菌毒王(抗病毒中药)者一次,重者一次注射 升,每日一次,连用 35 日;每 1 公斤体重一次肌肉注射菌毒热三疗 升
17 页 第 4 页 本课题的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立题依据 酪氨酸酚裂解酶( Tyrosine Phenollyase, TPL, EC ) 也称 β酪氨酸酶,在生物体内催化 L酪氨酸裂解生成苯酚、丙酮酸和氨,但在生物体外可将苯酚、丙酮酸和氨转化为 L酪氨酸,而 L酪氨酸常作为营养补充剂、苯丙酮尿症患者的必需氨基酸, 是 L多巴 的重要 制备原料。 此外,该酶 在 磷酸吡哆醛的作用下,
临床表现 急性细菌性痢疾 急性典型:发热、腹痛、脓血粘液便 非急性典型:小儿 — 中毒型 成人 — 易误漏诊 慢性细菌性痢疾:病程迁移二月以上 中毒性痢疾病人 微生物学检查 及时送 /暂用 3%甘油缓冲水保存 SS平板(无色透明小菌落) 血清学反应(玻片凝集) 明确诊断 分离培养 新鲜脓血便 /肛拭 双糖培养基(生化反应) 快速诊断 荧光菌球试验 协同凝集试验 预防 : 口服减毒活疫苗 治疗:
有害物质造成的,这些都是大肠杆菌使蛋白质腐败分解所致。 有益菌可提高蛋白质的消化吸收率,并将肠道里非蛋白氮合成氨基酸、蛋白质供动物利用。 与此同时,它抑制大肠杆菌等有害菌的腐败作用,使臭味等有害物质减少;芽孢杆菌等有益菌可产生分解硫化氢的酶类,从而降低粪便中的氨、硫化氢等有害气体的浓度而有除臭作用,使氨浓度降低 70%以 19 上,从而起到保护养殖环境、减少呼吸道和眼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