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
时收获甘薯收获过早,产量较低;收获过晚,易遭受冻,影响贮藏。 所以,一般最好在气温 18左右时开始收获,气温在 10以上时(即枯霜期前)收获完毕。 一般先收切干用的春瓜地,再收作种用的夏甘薯。 精选瓜块在收获选留好甘薯品种时,一定要精心刨割,避免外伤。 为了多出苗、出壮苗和降低成本,应选块根 150 至 200 克的瓜块作种。 所选的瓜块要无病、无涝害,还要具有本品种的典型特性。 收获时
1、薯紫纹羽病,俗称“红筋网”、“留皮”等。 寄主作物:甘薯、马铃薯、大豆、花生、棉花、桑、茶、果树、林木等。 病害诊断:为害薯块和地下茎。 病株表现茎叶萎黄,停滞不长。 地下薯块表面缠绕白色纱线状物,以后线状物逐渐变粗,颜色渐变成红褐色至紫褐色。 患病薯块由上而下,自外向内逐渐发展以至薯肉腐烂,发出酒精味,薯皮因包有菌膜,质地坚韧。 表皮破裂后,腐烂薯肉流出,仅空存“僵壳”。 地下茎、根须染病
年,甘薯扦插期遇干旱,成活率较低,因此种植密度有所下降,这将影响今年的甘薯产量。 甘薯一生对肥料需求以钾素最多,尤其是进入薯块膨大期需要大量的钾,如果此时施用钾肥,能满足甘薯对钾素的需求,并配套施用适量的磷肥和氮肥,则可大大促进薯块的膨大,提高大薯率,使单位面积产量能得到显著的提高。 1、施用草木灰。 草木灰含钾量较大,还含有磷、钙等多种营养元素,施用得法可起到显著的增产作用。 其具体做法为
1、心王二号 我国著名甘薯专家尚春生在众多短蔓品系中系统选育而成的红心王二号,是我国目前特高产、特早熟、特抗病的甘薯新品种。 该品种茎叶均为绿色,叶近三角形,薯蔓短,节间 2厘米,基部分枝多,株形葡匐状。 薯块表皮红色,肉浅红色,纺锤形,表面光滑,萌芽性,薯块整齐,甘薯集中,春薯单株2块,夏薯单株 6块,生育期极短,亦可在我国东北、西北地区种植。 与其它甘薯品种比较,该品种具有六大突出特点
号简介鄂薯 2 号是湖北省农科院粮作所选育的高淀粉含量甘薯新品种,系国家“八五”攻关课题产生的新成果,1996 年 3 月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其主要特征、特性为:顶叶浅绿色,叶形浅复缺刻,叶色绿,叶脉紫色,茎绿间紫色,中蔓型匍匐生长,单株结薯 ,薯块纺锤形,薯皮红色,薯肉淡黄色。 萌芽性好,生长势强,苗质上等。 栽后返青快,结薯早;栽后 60d 平均单株薯重 公顷日增重 南薯
1、 点 8 月下旬后,是夏甘薯进入膨大的关键期,此时应加强管理,一方面要最大限度满足薯块膨大所需养分,另一方面要防止茎叶早衰,增强光合作用,增加养分积累。 具体增产技术建议如下:1、摘顶心摘顶心可调节养分的运转,促使养分向块根输送。 摘顶心共进行两次,第一次在薯蔓长到 3040 厘米长时,摘去 l2 厘米长的嫩头,第二次当分枝再长到30 厘米左右时,再摘去分枝嫩尖。 2
皮苏薯 8 号 黄皮苏薯 8 号,地上部分与红皮苏薯 8 号完全一样。 顶叶绿、叶脉紫、蔓长5090 厘米,属特短形蔓、基部分枝多、半直立型。 薯块短纺锤形,整齐均匀,大中薯率高(90以上),薯皮黄色,光洁漂亮;肉色桔红,出干率 25,含糖量高于红皮苏薯 8 号,品质与北京 553 相当。 熟食甜软清香,纤维少,适于烤薯、蒸煮和加工地瓜枣,用途远远超过西农 431。 该品种结薯早而集中,4
前我省甘薯种植正在向非传统种植区扩展,这些地区甘薯储藏保种技术不过关,春季出窖时坏烂严重,使种薯供应得不到保证,部分薯农要从外地引种,增加成本。 由于薯农引种知识缺乏,引种时常将病薯种引入,造成病虫害流行。 甘薯的许多病虫害由薯块传播,引种成为传播病虫害的主要途径。 经种薯传播的主要病虫害有根腐病、黑斑病和茎线虫病、甘薯蚁象等。 近年来,苏北地区因盲目从病区引种,造成甘薯茎线虫病大面积流行
1、品种选择。 优良品种是甘薯高产的基础。 甘薯生产中根据不同用途分别选用淀粉型、鲜食加工型、菜用型等不同类型的品种。 我省适宜淀粉加工用品种有徐薯 18、鲁薯 7 号、济薯 15 号等,适宜鲜食及加工用品种有北京 553、鲁薯 8号、济薯 18 号、济薯 5 号、烟紫薯 1 号等,适宜菜用品种有台农 71、福薯76。 2培育壮苗。 壮苗是甘薯高产的保证。 我省甘薯栽植期多在 4
1、薯可从天然杂交和人工授粉杂交所得种子进行繁殖,由于杂交种子培植的实生苗后代,性状高度分离,群体变异极大,大多不能保持原种特性,故在大田生产上很难直接应用,一般只用于选育新品种。 由于甘薯各营养器官再生能力强,均可作为繁殖器官用,故生产上采用无性繁殖方法。 无性繁殖方法有以下几种:一、薯块育苗繁殖为甘薯生产中普遍应用的繁殖方法,利用薯块周皮下潜伏不定芽原基萌发长苗,然后剪苗栽插于大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