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
薯 24 号 普薯 24 号是普宁市农科所采用有性杂交方法育成的高产优质甘薯新品种,于2001 年 3 月通过了广东省品种审定。 1?特征特性:该品种薯皮黄色,薯肉桔红色,薯形长纺,株型蔓生,顶叶紫色,叶片浅缺,叶脉绿色,茎较细、呈绿色,单株结薯数多;后期长势好,薯块继续膨大,迟熟,库容量大。 薯块干物率为 食味佳,食味 ,胡萝卜素含量 克/100 克;维生素 C 含量 克/100 克;淀粉含量
1、生产实践证明,甘薯配方施肥增产效果明显。 具体措施如下:一、追肥方法1、基肥:施用氮、磷、钾比例一般以 1 为宜。 亩产 25003000 公斤的中产薯田,亩约施纯氮 5斤,磷 0 公斤,钾 1015 公斤。 基肥应占施肥总量的 7080%,基肥一般亩施堆渣肥 15002000 公斤, 公斤(或碳铵 2 公斤),磷肥 1015 公斤,草木灰 5075 公斤(或氯化钾 0 公斤)。
1、薯天蛾 鳞翅目,天蛾科。 分布于日本,我国的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山西、浙江、台湾、广东等省也有分布。 主要为害旋花科、茄科、豆科植物。 一、形态识别1成虫体长 43米,翅展 100120 毫米,头暗灰色,胸背灰褐色,有 2丛鳞毛形成“八”字形。 中胸有灰白色斑纹。 腹背有灰色纵带。 各节两侧有白、红、黑相间的横纹。 前翅灰褐色,翅上密布锯齿状纹和云斑纹。 后翅有 4 条暗褐色横带
1、薯又称红薯、白薯、红苕、山芋等。 甘薯不但营养价值高,还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近年来,国际上对甘薯的营养保健作用及药用价值越来越重视,在不少发达国家甚至形成了食用甘薯热。 为了帮助大家认识和了解甘薯食品,现特请四川农业大学的秦文教授就相关知识作一介绍目前甘薯食品主要有粉条、粉皮类;蜜饯类,如连城红心薯干、甘薯果脯;小食品类,如香酥薯片、油炸甘薯片;糕点类,如甘薯点心、薯蓉;糖果类如软糖、饴糖
1、薯茎线虫病,俗称“糠心病”。 病原线虫学名寄主作物甘薯、马铃薯、百合、人参、薄荷、当归等。 病害诊断主要为害薯块,其次是茎蔓。 薯块受害时薯肉呈条状白色或褐色粉状空隙,内含大量线虫,使薯肉呈干絮状,重量显著减轻,用手弹敲时发出空心声。 病薯在收获初时外表不易识别,经贮藏后薯皮变成猪肝色。 薯苗受害主要在苗基白色部分,被害部表皮上有蓝紫色块状或条状晕斑,严重时髓部呈褐色干腐状。 茎蔓多在近地面
1、薯亦称红薯、红苕,其藤(干品)含粗蛋白质 粗脂肪 1%,钙 磷 微量的赖氨酸、蛋氨酸、异亮氨酸等。 甘薯藤添加适当辅料,即可用于栽培平菇,是优质高产的好原料。 具体做法如下。 挖甘薯后,将其藤搬运至场地上铡成 23 厘米长,晒干,用编织袋装好备用。 100 千克水加 2 千克石灰,将整袋干藤浸入并加石块压住,浸泡 1 天后捞出沥干。 每 100 千克干藤,加麦麸或细米糠 10 千克,过磷酸钙
薯瘟是华南地区甘薯最严重的一种病害。 一般病田损失 20%,严重的甚至完全失收。 是国内的植物检疫对象,国外未见报道。 此病的症状有几种表现:病薯种块育苗不能出苗,或苗高 1500厘米以前就凋萎。 带病的苗移植到大田后,一般 10 天后出现凋萎症状,阳光猛烈时更为明显。 地下部切口处变黑褐色腐烂。 撕开表皮层可见到茎部的维管束呈条状变褐色或黑褐色。 最后茎组织完全腐烂,只残留丝状的维管束组织。
主作物:除甘薯外,还为害菜豆、芝麻、黄麻、向日葵、烟草等多种作物。 病害诊断:只为害薯块。 病薯表面无光泽,表皮呈死灰色,后期表皮易翘起或剥离,裸露炭黑色的薯肉。 发病多从尻部开始,初期病薯薯肉呈灰白色,后颜色逐渐转浓,并呈粉质状,薯肉组织中埋生无数微细黑点,即为病菌的菌核。 其后由于菌核不断增多,以致全部薯肉呈炭黑色而干腐。 病薯质轻,如捏碎病薯,组织犹如泥炭。 致病菌为产生亚大茎点菌。
1、有产量高、再生能力强、耐瘠薄等特点。 甘薯是喜钾作物,在肥料的氮、磷、钾三要素中,以钾的需要量为最大,氮次之,磷最少,块根中氮、磷、钾含量比例为 213。 这是因为钾能延长叶片功能期,促进光合作用及淀粉酶的活性,加速淀粉的合成和运转,同时钾能加强根部形成层的活动,有利于块根的形成和膨大。 如果钾素缺乏,甘薯生长早期会出现节间,叶柄变短,叶片变小,后期缺钾老叶叶脉间严重缺绿,并逐渐坏死脱落
1、薯的高含量维生素、纤维素、生理碱性、特殊功能的粘蛋白等,有利于保持人体内的酸碱平衡,减少人体自身中毒机会,延缓衰老过程,抑制心血管疾病发生,预防乳腺癌。 2005 年山东省威海市引进日本加工甘薯品种玉丰,利用生物技术繁育脱毒种薯,采用日光温室大量提早繁苗,大田优质高产栽培技术配套,利用日光温室大量贮存延期供应,立体晾晒等系列措施,进行产业化开发,有效促进了当地甘薯种植业、加工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