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
东 220 1040 105 其中 :湛 江 193 976 95 广西 1560 5860 720 云南 1800 225 海 南 250 30 福 建 30 3 四 川 4 20 2 湖 南 20 2 其 他 30 3 甜菜糖小计 958 110 黑龙江 115 285 30 新疆 131 467 53 内蒙古 50 110 14 河北 6 其 他 23 7 十几年来
农业技术全集之植,要借助气流、雨水、灌溉水和昆虫传播。 初侵染源主要是带病种蔗及带菌土壤。 很多蔗农种植甘蔗时省去了对种蔗消毒这一重要步骤,或将病株拔除随手丢在田里,或作肥料或喂牛。 这种做法并没有达到防治此病的目的。 正确的防治方法是:新台糖 16 号、新台糖 23 号、粤糖 57/423。 病区特别是重病区,甘蔗应与水稻、玉米、甘薯、花生或苜蓿轮作。 无病区调运种蔗是获得健康种蔗最可靠的途径
2、、器官、细胞到分子等各层面,通过对生态因素、甘蔗组织的形态解剖、甘蔗生理代谢,特别是内源激素平衡、光合作用特性、光合产物分配、根系生理、糖分积累、重要关键酶活性、重要生物分子含量、某些重要关键酶的克隆、分子结构与功能等的研究分析,探明了利用乙烯利处理甘蔗的增产增糖机理,主要是:乙烯利处理首先诱导了甘蔗编码合成酶和氧化酶基因表达,使甘蔗组织内出现一个乙烯利释放高峰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农家致富的好门路。 但甘蔗在收获时必须“三注意”,才能提高产量,有利于来年宿根蔗高产。 一、注意适时收获前季甘蔗的收获期对宿根蔗影响很大。 过早收获,低温干旱期长,不利于蔗芽萌动,蔗头容易失去生理机能,甚至旱死;过迟收获,缩短了宿根蔗的生长期,影响宿根蔗的产量。 据广东中南部蔗区的经验,在太寒过后,立春、雨水期间收获,最适宜于留宿根。 因这时的气温已开始回升,雨水也逐渐增加
农业技术全集之植,5 号特征特性:该品种中茎,直立,节间较长,蔗茎露光部分为浅褐色,遮光部分为黄绿色,蜡粉较多,蜡粉带明显,节间圆筒形或近似圆锥形。 芽小,卵形,芽基在叶痕外,芽尖近生长带,芽沟浅,芽翼半月形,着生于芽的中上部,芽孔在顶部。 叶鞘紫红色,鞘背有少量 57 号毛群。 叶片稍弯,中等宽度,外叶耳小三角形,内叶耳尖三角形,肥厚带舌形。 萌芽性一般,分蘖中等,成茎率高,有效茎数多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术应用意义及应用现状(一)技术应用意义目前,广西甘蔗中耕除草、培土、施肥大多数仍采用传统的人畜力作业方式,作业质量差,培土高度受到制约,无法保持肥力,甘蔗抗倒伏能力差,且工作效率低,生产成本高。 采用甘蔗中耕培土机进行中耕培土作业,一次可完成松碎土、除草、培土(有些中耕机还可进行施肥)等作业工序,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作业质量,节约生产成本,节本增效效果显著。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般可延续到来年的清明时节,而月甘蔗经入窖贮藏一段时间后味道更鲜美。 下面结合实践经验,谈谈甘蔗越冬贮藏的方法。 1甘蔗贮藏窖址的选择甘蔗窖宜选择地势高低适中、易排水、太阳能照射到的地方。 要确保窖中不积水,防止冬天窖面冰冻。 2甘蔗窖开挖技术要点(1)窖的深度为 3040 厘米,开挖出的泥堆放在窖的四周。 (2)宽度应视甘蔗的长度而定,一般为 米,中间开出一条排水沟
农业技术全集之植,后需肥少 中期需肥多甘蔗的 5 个生长阶段对氮磷钾 3 要素的需求和吸收状况各不相同,总的趋势是生长早期和后期吸肥量较少,中期吸肥量较多。 萌芽期主要依靠种苗本身贮藏的养分,无须从外部吸肥。 幼苗期此期需肥迫切但吸肥量少,对氮的需求较大,钾磷次之。 因而,该期对3 要素的吸收量仅占全期吸肥量的 1以下。 分蘖期甘蔗不断增生分蘖,需肥量逐步增大。 其中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桂引 9 号审定编号:桂审蔗 200600 号品种名称:桂引 9 号引进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甘蔗研究所品种来源:1996 年从墨西哥引进 本不详。 特征特性:蔗株直立,中茎,节间圆筒形,蔗茎露光前青绿色,露光后为黄绿色,黑色腊粉多,根点 2,不规则;芽圆形,较小,芽尖不超生长带,芽基离叶痕;心叶直立,老叶半腰弯垂,叶色浓绿,叶片较大,长度中等,叶鞘青绿色,57 号毛群不发达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种。 选择抗寒性强、分蘖和宿根性好的品种。 如纳印 310、选蔗 29、赣蔗 1416 号等。 在留种时,选择品种纯一、蔗茎直立、长势旺盛、梢尾健壮、绿叶数多、无病虫的蔗梢或全茎作种苗。 二、留足种苗。 农户要根据来年甘蔗种植面积确定留种数量。 一般每亩选留种苗 700800 公斤,宿根 200 公斤左右。 三、留种时间。 甘蔗种苗砍收时间一般在初霜后,即湘北 11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