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
二)解决好中高职衔接专业设置的对接问题 中高职专业设置管理分属部门不同,名称、分类、要求等也很不匹配。 在 2020 年教育部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中,专业类由原来的 13 个增加到 19 个,中职专业数由原来的 270个增加到 321 个,通过更名、合并或拆分等衍生的专业 110 个,新增专业 85个,从原目录中删除专业 22 个。 属于高等教育范畴的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执行的是
改革。 该模式将能力培养分三个阶段进行,即基本能力阶段、职业能力与素质培养阶段和岗位能力阶段。 “ ”为基本能力培养阶段。 主要进行公共课程和职业专门课程的学习,进行基本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培养。 “ ”为职业能力与素质培养阶段。 此阶段依据企业需要, 按职业岗位群或专业大类的要求,重点实施综合性和生产性实训项目、职业素质实训项目等。 这些项目有的在校内基地进行,有的在校外基地进行
技术,提升网络技术的应用层面,拓宽应用领域,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IT 产业的发展,就业前景好,发展空间大。 ( 三 ) 建立一支善于传授和应用网络技术的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通过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方法,采用到企业挂职锻炼,职业技能培训、国内进修等措施加强专业带 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聘请企业技术骨干、工程师参与实践课程的教学,企业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 50%以上。
学模式是理论和实践相融合的,多学科知识一体化的;课程评价体系要有企业评价内容。 2)组成单元课程建设小组,制订单元专业课程开发建设计划 (见表 21)。 确定 学生在煤层气田相关岗位的 学习性工作任务,设计在校内实训基地实施的仿真工作项目,并完善所需的项目实施条件。 对暂时不能实施项目教学的课程,可暂以讲授为主,在逐步改善 现场教学 和校内实训基地条件的过程中推进课程开发。 表 21 专业
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融合, 构建“ 进阶式工学交替 ”人才培养体系 按小型局域网、 中型 企业网、大型园区网三个阶段,培养学生的“建网、管网、用网”能力 , 与 此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其受益终身。 第一学年,在校内实训室由专任教师主导以单元项目为主要教学内容开展教学,培养学生具备小型网络构建、管理与应用的能力,并考取网络管理员证书;第二学年,由专任教师为主,企业兼职教师为辅,校内实训为主
织梯度推进,教学内容编排由简到繁的总体思路, 形成 中高职 衔接的能力递进课程体系,科学确定公共课、专业课、顶岗实习与社会实践、拓展课程的比重和学时分配;通过重构整合课程,将《机械制图》、《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通过制定课程标准考核方式在中职完成,通过能力递进式衔接,将《电气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根据中高职实际的师资条件与实训条件,分别在中职第四期和高职第五期完成
信息服务基地” (信息管理与服务专业群顶岗实习基地);通过“走出去”,在合作企业建设具有“厂中 校”特征的“北信 北广电子装备生产制造基地”(电子与通信技术专业群顶岗实习基地)、“北信 兆维机电装备制造基地” (现代机电技术专业群顶岗实习基地) 等。 上述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基地将成为面向 北京电子信息产业 、生产性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高素质 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 的支柱
的人才培养通道,形成适应产业升级需要,优势互补、分工协作职业教育格局。 (四)师资队伍建设 1. 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 1) 建立大师工作室 加强专业建设,增进学术交流与合作,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及学术氛围;同时集中社会精英参与中药专业建设,实现人才资源共享,聘请在教学、科研单位工作的经历,学术造诣深,知名度高,在中药专业领域取得重大成就,得到国内外学术界公认的专家学者
及实习基地管理制度体系趋于成熟,能为教学管理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建设进度: 完成实训室及实习基地管理制度的编写修订;完善实践教学运行管理方案。 预期绩效: 实训室及实习基地管理制度体系修订完备,能较好的满足实习和实训的需要。 构建第三方评价体系 建设进度: 初步完成第三方评价方案。 预期绩效: 初步完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设计并完成第三方评价运行机制。 建设进度: 完善第三方 评价方案。
并进一步提升 企业专家及用人单位意见 , 确定 学生应具备 素质 及 职业岗位能力。 依托 教师社会服务和课程开发小组的运作 等多种方式 ,坚持用人单位反馈制度 ,实现对毕业生能力素质的实时追踪,以期指导培养方案修订,每年一次。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主要强化理念和监控:一方面,在学校层面监控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系级督导监控小组的作用,对专业群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实时监控;进一步利用校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