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系成为交通联系的天然水道 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适合种植水稻 制约因素变化 反而成为促进因素 大规模人口迁移 劳动力 资源丰富 农业生产 精耕细作 我国主要的 粮食产地 优越的 气候条件 我国重要的 桑蚕 和棉花生产基地 采桑 采茧 种桑养蚕 三、区
176。 附近,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中 部,长江入海口 北纬 43176。 ~ 48176。 ,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温带季风气候区 ①水稻土为主 ②耕地多为水田 ③土地较为分散 ④人均耕地少 ①黑土分布广泛 ②多为旱地 ③集中连片 ④人均耕地面积多 矿产资源贫乏 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区域发展差异 农 类型
由 21颗工作卫星和 3颗在轨备用卫星组成,均匀分布在 6个轨道平面内。 全球任何地点在任何时刻地平面上空至少有四颗 GPS卫星。 (2)地面控制部分 ——地面监控系统: 由分布全球的地面站组成。 (3)用户设备部分 ——GPS信号接收机: 以汽车导航仪或手持 GPS接收机等形式为用户提供服务。 全能性 (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 )、 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 3.特点: 4.应用: ⑴
手段(如鄂尔多斯沙区、内蒙古东部的库仑旗等地)②一些农牧民为了增加收入,无计划、无节制地在草原地区采挖药材、发菜等。 固沙、防止风沙前移和抑制地表起沙的植被遭破坏 为求得短期的经济利益,牧民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 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进程 在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特别是沙区边缘从事农业生产,特别在缺少防护林保护的沙质土壤区。 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 绿洲地区
— d — e 五个阶段的演化,地形、气候、生物、土壤和水文均发生了变化:地形由湖泊变成了陆地;气候由湿润变得干燥;生物由水生生物变成了陆地生物;土壤逐渐由湿变干;水面逐渐缩小直至消失。 教材详解区 本课时栏目开关 网络构建区 教材详解区 教材 P90 活动 讨论:修建水库后,改变了下游河流流速和流量, 对水资源起到调控作用,水库对泥沙起到拦截作用,下游泥沙量减少;水库的调节作用
中的盐分沿土壤毛管孔隙上升,水分蒸发后,使盐分在表层土壤中积累的过程。 西北、华北 —— 我国次生盐渍化主要分布区 土地荒漠化 是全球性的环境灾害,它已影响到世界六大洲的 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荒漠化面积267万平方千米,占 28%。 地球的“癌症” —— 土地荒漠化 黄土高原 概念 表现: ( 1)土地沙漠化:西北内陆 ( 2)石质荒漠化
,因地制宜 地进行综合整治 (二)荒漠化防治的措施 西北地区 由原因找对策,对症下药 • 自然原因 • 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 降水变率大、气候异常 • 人为原因 过度樵采 过度放牧 过度开垦 水资源利用不合理 人口激增 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合理利用水资源 控制人口增长 坎尔井 滴灌 喷
化。 一、 自然因素 二、 人为因素 —— 气候干旱 地理位置 —— 深居内陆,受季风影响程度不同、 降水有较大的差异 气候异常 —— 占 90% 过度樵采 过度放牧 过度开垦 ( 养成分析这类问题用 自然 与 人为 双角度分析 的习惯 ) 二、不同时期的荒漠化 P 26“思考 ”题 阅读 P25- 26内容,了解不同时期荒漠化及原因。 三、如何防治荒漠化。 原 则 措 施
运输和港口服务相关的工业部门。 二 .新加坡工业的发展 主要工业部门的选择。 ,促进新加坡主要工业部门发展的有利因素还有哪些。 东南亚丰富且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也为新加坡的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中的盐分沿土壤毛管孔隙上升,水分蒸发后,使盐分在表层土壤中积累的过程。 西北、华北 —— 我国次生盐渍化主要分布区 土地荒漠化 是全球性的环境灾害,它已影响到世界六大洲的 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荒漠化面积267万平方千米,占 28%。 地球的“癌症” —— 土地荒漠化 黄土高原 概念 表现: ( 1)土地沙漠化:西北内陆 ( 2)石质荒漠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