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情分析 项目 提交数 评论数 班级推荐数 学习日志 64 0 3 学习总结 3 0 1 作业 42 0 1 工作案例 1 0 0 论坛研讨 发帖数 27 回帖数 24 精华贴数 0 学员数 26 教学上的小反思 发布者:祁永强 发布时间: 2020824 10:20:03 今年我执教高二年级,反思以往教学上
发展奠定基础的指导思想。 这为我们今后的教学树立了明确的指向标。 作为一个契机,我们在总结成绩的同时,不断反思教学,以科研促教改,以创新求发展。 我们在坚持常思考、常研究、常总结,力争教学高质量、课堂高效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通过积极思考实践,使每位教师真正从思想上能够认识到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场所;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 的场所,而且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 备课也好
没有明确说明的知识教材中出现是否要讲,程度如何把握。 结构上不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地理知识。 课本的科学性有待提高。 有些内容上与中学相距太远:如“ 3S” 技术知识的处理上比较困难。 有些概念叙述的与以前的版本或不同版本之间不同。 地理名词 水循环 自然资源 概念 1 自然界的水在水圈 、 大气圈 、岩石圈 、 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动特性并做到趋利避害。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洋流和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从而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二、教学重点 1.认识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2.掌握洋流的分布规律; 3.分析洋流对地理环节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1.水循环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洋流的分布规律。 四、教学方法 ; ; ;。 五、教学过程 【 播放录像 】
形成满堂问; 设计的问题太难,学生百思不得其解,加之教师如果不会降坡引路的话,导致结果是教师代替学生将答案和盘托出。 3) 上课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 局限于 自己设计的过程与思路,不善于根据 教学情境、学生反馈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 结构 的有效性问题主要体现如下: 1) 课堂教学时间效率 观念淡薄,以教的效率 代替学的效率。 缺乏强烈的时间效率观念
段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自从参加工作后,我坚持每一次课后都写教学日志。 学习 “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 发布者:程政 发布时间: 20201114 11:40:56 借鉴 PCK 的思路,我们把高中地理教学研究的内容梳理出以下方面: ( 1 )研究 “ 教什么 ” 的问题 ——特定内容下哪些是最有价值的核心知识,其教育价值是什么。 知识的水平和层次是怎样的。
析要运用综合思维方式,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 济因素两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讨论一个城市的区位因素,首先应该考虑的是这个城市刚刚诞生时,是什么因素把它吸引在这一地点的;其次要分析是什么原因促进和限制了它的发展,由此找出某一城市的主要区位因素。 在影响城市区位的两大类因素中,自然因素为静态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为动态因素,自然因素中的气候、地形是宏观因素,而河流往往决定了城市形成之初的具体位置
增多。 亚、非、拉等 西欧、北美、西亚、北非等 迁入地区经济发展快 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的状况 注:在学生回答迁入和迁出地时,教师事先可展示两张图片请学生看图思考总结,同时也可巩固学生有关大洲的知识。 图一: 满足的条件。 结合事例分析哪些可以归为人口迁移,哪些为人口流动。 学生自主学习后,然后 填表。 学生在看图的同时回答此时的迁出和迁入地。 学生回答问题并填表 结合和区分。
因修水坝而移民。 你认为修建低坝还有那些好处。 ( 10分) ( 3)说明乙图中葡萄种植园景观的分布区。 从自然环境分析影响乙图中作物分布的共同的有利条件以及制约各自发展的气候因素。 ( 16分) 13.( 20分) 图甲为欧洲年降水量和一月均温 0176。 C等温线分布图,图乙为①②③三地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 1)描述图甲中一月均温 0176。 C等温线的走向
南流往广东 B.从河北流往山东 C.从广东流往北京 D.从上海流往四川 25.下列因素中,有利于人口从甲地迁至乙地的是( ) A.乙地较低的工资待遇 B.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C.家庭成员甲乙两地分居 D.甲地优美的环境 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 因此,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 据此完 成 26~ 28题。 26.下列关于环境人口容量的叙述, 不正确 . . . 的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