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
2H++ SO42= BaSO4↓+ 2H2O (6)“=”“ ”“↑”“↓”符号运用不当 如: Al3++ 3H2O= Al(OH)3↓ + 3H+ 注意:盐的水解一般是可逆的, Al(OH)3 量少,故不能打“↓” 十、中学化学实验操作中的七原则 1.“从下往上”原则。 2.“从左到右”原则。 3.先“塞”后“定”原则。 4.“固体先放”原则,“液体后加”原则。 5.先验气密性
的问题,总结分析原因。 教师讲解: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己设计的实验证明:可以实现通过电子的定向移动把化学能转化成电能。 我们把这样的装置就称为原电池。 [板书]第六节 原电池的原理及应用一、 原电池——使化学能转变成电能的装置刚才同学发现并提出了许多问题,现在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内容解决下列问题:为什么实验过程中只有铜片上有气泡。 通过干电池和电流表的偏转方向,能否判断你组装的原电池哪一极是负极。
?(气体) ② 42322 222 SOHSOSOSH OHOO ?? ??? ??? ??(气体) ③ 322 222 COHCOCOC OHOO ?? ??? ??? ??(固体) ④ N a O HONaONaNa OHOO ?? ??? ??? ?? 222 222(固体) ( 2) A— ? ?????????????? ?????? ??????? ?
铁制或铝制容器盛放浓硫酸和浓硝酸。 ( 3)、硫酸的用途: 干燥剂、化肥、炸药、蓄电池、农药、医药等。 点评: SO2的性质及酸雨一直是高考命题的热点内容,如 SO2的漂白性,还原性等。 特别注意:能使下列物质褪色体现的是 SO2的何种性质。 能使溴水、氯水、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的溶液褪色等。 将 SO2通入 BaCl2溶液 中,是否有沉淀生成。 若再通入足量的氨气
a(HCO3)2 溶于水 鉴别方法 ①固态时: 分别加热,能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气体的是 NaHCO3 ②溶液中: 分别加入 CaCl2 或 BaCl2 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的是 Na2CO3 主要用途 ①用于玻璃、制皂、造纸等 ②制烧碱 ①用作制糕点的发酵粉②用于泡沫灭火器③治疗胃酸过多 相互关系 说明 (1)由于 NaHCO3 在水中的溶解度小于 Na2CO3,因此,向饱和的 Na2CO3
Cu 十 FeSO4 ③ 非金属置换非金属(干态或水溶液中进行) Cl2十 2NaBr= 2NaCl 十 Br2 2F2十 2H2O= 4HF 十 O2↑ ④ 非金属置换金属(不能在水溶液中进行) ⑹ 氧化还原反应(详细讲解见《氧化还原反应》专题) 有电子转移的 (或化合价升降的 )反应叫做氧化还原反应,是一种重要的反应类型,也是学习化学反应的难点。 ① 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失得电子
??????32322323233222OHAlAlOOHAlSHHSSOHAlCOHCOCOAlOHOHOH与????? ???? ?? ???? ?? NaOHO CONaOOHCO232222? ?????????? ?????? ??????? ??22232222HClNaOHNaClOAlOAlOHOH电解电解电解溶液熔融??? ???铝热反应 ??? ??? ??? ???? ??
2Al(OH)3△。 三、复盐: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金属阳离子和一种阴离子形成的盐叫复盐,如 KAl( SO4) 2。 明矾是一种重要的复盐。 它是离子晶体,溶于水生成 Al(OH)3 胶体,它可以吸附水里面的杂质,使水澄清,所以明矾可用作净水剂。 第三节 铁和铁的化合物 铁和铁的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关系(涉及到的方程式要求每位同学都要过关) Fe3OlH)H)l3⑩ 一、单质铁 1化学性质: (1)
种物质逆正 vv (二)化学平衡的标志 : v 正 =v 逆 指反应体系中的同一种物质来 表示的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 对不同种物质而言,速率不一定相等。 何谓“ v 正 =v 逆 ”。 如何理解。 以 N2+ 3H2 2NH3 反应为例 ①若有 1 mol N2 消耗,则有 1 mol N2 生成(同种物质,物质的量相等,词性相反) ②若有 1 mol N2 消耗,则有 3 mol H2
.“从左到右 ”原则。 装配复杂装置遵循从左到右顺序。 如上装置装配顺序为:发生装置 →集气瓶 →烧杯。 “塞 ”后 “定 ”原则。 带导管的塞子在烧瓶固定前塞好,以免烧瓶固定后因不宜用力而塞不紧或因用力过猛而损坏仪器。 4.“固体先放 ”原则。 上例中,烧瓶内试剂 MnO2 应在烧瓶固定前装入, 以免固体放入时损坏烧瓶。 总之固体试剂应在固定前加入相应容器中。 5.“液体后加 ”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