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
2、作用,B 错。 雌激素和孕激素与生殖相关,为协同作用,C 错。 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二者为分级管理关系,D 错。 【答案】常的情况下,人体内进食后血液内()A胰岛素含量增加,胰高血糖素减少B胰岛素含量增加,胰高血糖素增加C胰岛素含量减少,胰高血糖素减少D胰岛素含量减少,胰高血糖素增加【解析】人体进食后,因为糖的消化吸收,使得血糖浓度呈升高趋势,此时
2、响,D 正确。 【答案】列关于生物科学研究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A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所有动物的种群密度B采用取样器取样法研究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C采用抽样检测方法估算试管中酵母菌的数量D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解析】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A 错误;采用取样器取样法研究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B 正确;采用抽样检测方法估算试管中酵母菌的数量,C 正确
2、淋巴汇集后通过左右锁骨下静脉进入血液,而血浆不能回流到淋巴。 因此 C 项正确, A、B、D 项错误。 【答案】常情况下,人体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与组织液的生理指标最接近的是()A 浓度 B渗透压CK 浓度 DO 2 浓度【解析】人体组织液中 浓度较高,K 浓度较低,O 2浓度较高,细胞内液中浓度较低, K 浓度较高, 者渗透压比较接近,维持组织细胞正常形态。 所以 B 项正确。
2、二氧化碳和水【解析】结构为毛细血管壁,所处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血浆;结构为毛细淋巴管,其所处的具体内环境是组织液和淋巴,A 项错误;由于内环境中缓冲对的存在,剧烈运动一段时间产生的乳酸会使 A 液和 C 液酸性不会发生明显变化,B 项错误;为细胞内液,其中的氧浓度小于 C 组织液中氧浓度, C 项正确;丙酮酸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发生在细胞中的线粒体内,D 项错误。
2、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通过突触后膜进入下一神经元B神经递质是一种化学信号C神经递质能使突触前膜和后膜的电位发生改变D神经递质的传递是双向的【解析】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然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而不是通过突触后膜进入下一个神经元,A 项错误;以上可以说明神经递质实质上是一种化学信号,但只能使突触后膜的电位发生改变,而不能使突触前膜的电位发生改变,故
2、的缓冲液D生物体内进行的各种生物化学反应都是在一定的 进行【解析】缓冲溶液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抵制外界的酸和碱对溶液 影响,维持 错误。 【答案】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A内环境成分中含有 素、神经递质、蛋白质等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C接受抗原刺激后,B
2、若 E 生物种群总能量为 09 生物种群总能量为 08 理论上计算,A 贮存的总能量最少为( )A0 8 B0 7 0 7 D0 7 析】依题意并结合图示分析可知,D 为生产者。 若使 A 贮存的总能量最少,应按最低传递效率、最长的食物链即 DECA 计算。 据此计算得 A 贮存的总能量最少为:(0910%0 8)10%10%0 7
4、是种群中全部生物个体的全部基因的总和,每个个体只有种群基因库的一部分基因。 突破 2 基因频率1影响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自然选择、遗传漂变、迁移等,具体影响见下表总结。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具有随机性,产生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通过对表现型的选择,选择某些基因,可以改变种群的遗传构成
3、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形成新物种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 4在某一使用除草剂的实验田中,选到了能遗传的耐除草剂的杂草 X,将它与敏感型杂草 Y 杂交,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杂交亲本 后代中耐药型植株比例(%)后代中敏感型植株比例(%)耐药型 A敏感型 B 100 0敏感型 C耐药型 D 47
3、积累导致生物性状出现差异之后,自然选择才会发生作用而导致表现型进化。 2生物进化理论发展的意义判断正误(1)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方向。 ()(2)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生物一定进化。 ()(3)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使生物发生定向改变。 ()(4)种群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内基因频率的改变。 ()(5)在自然界中,由于存在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和自然选择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