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腐病
2、蔓延。 到麦苗拔节表现症状时才发现并防治,用药控制为时已晚。 能适期播种,整地质量差,播种过深或过浅,偏施氮肥,田间杂草多,品种抗性差,耕作粗放等,均能引发和加重小麦根腐病的发生。 三、病区可与玉米、甜菜、油菜、向日葵进行轮作,降低病原菌在土壤中的存活量。 翻可减少病残体上的越冬菌量。 前茬为春麦、亚麻的地块更要尽快伏翻,同时追施农家肥。 前晒种 23 天,严格按照拌种程序拌种,防止种子带菌
1、腐病影响甘薯产量和品质 今年 7 月,农业科技人员在对甘薯生产检查时发现,由于受到温度、湿度等方面的影响,北京地区小面积发生甘薯根腐病,田间表现的症状较严重。 甘薯根腐病又称烂根病或烂根开花病,属于甘薯的三大病害之一。 近几年主要发生在华北、华东等甘薯主产区。 对甘薯产量和品质影响较大,可造成减产和品质下降。 发病轻时减产 12 成,发病较重时减产 45 成,严重时植株根茎部变黑、腐烂
2、。 成株期染病叶片上出现梭形小褐斑,后扩展为长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浅褐色斑,病斑两面均生灰黑色霉,病斑融合成大斑后枯死,严重的整叶枯死。 叶鞘染病产生边缘不明显的云状斑块,与其连接叶片黄枯而死。 小穗发病出现褐斑和白穗。 病原 r.)多元性复合侵染的病害。 黑龙江检测出 5 种真菌,其中蠕孢占 77%,镰刀菌占 23%。 重庆地区小麦根腐病病菌种类较多,重庆植保站和西南农大在当地巴麦 18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菜根腐病是油菜苗期的主要病害。 据田间调查,株发病率一般 3%5%,重害田高达 10%20%,对扩大油菜生产和菜苗安全越冬造成严重威胁。 主要症状油菜病株最初是靠近地面的茎叶出现黑色凹陷病斑,湿度大时,病斑上长出淡褐色蛛丝状菌丝,病叶萎垂发黄,易脱落;菜苗根茎部受害,在茎基部或靠近地面处出现褐色病斑,略凹陷,以后渐干缩,根茎部缢缩,病苗折倒;成株期受害后,根茎部膨大
病原菌学名主作物豆薯、蚕豆等多种豆科植物。 病害诊断主要为害块根。 块根发病初时在表面产生黑褐色略凹陷的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后病斑逐渐扩大并向薯肉内部发展,可深入薯内约1 毫米。 湿度大时,病斑上长出白色霉层。 致病菌为棘腐霉和终极腐霉,前者孢子囊球形或梭形,平滑或有刺状突起,顶生或间生,萌发时生 13 个芽管,未见游动孢子,卵孢子球形,无色,后者孢子囊球形,近球形,多间生
2、立即脱落,根部肿大、扭曲,茎基部和根部呈紫褐色,干枯后呈棕褐色,病部表皮综裂。 病根比正常根细,侧根增多。 病菌一般较少侵入内皮层,维管束为白色,病株结铃明显减少。 二、温、降雨和倒春寒常诱发根腐病大发生。 棉花是喜温作物,春季多雨和低温,土壤温度低,棉花出苗缓慢,棉苗抗性差,增加了病菌侵染的机会。 熟度好的种子生活力强,播种后出苗迅速,苗齐、苗壮,不易受到病菌侵染;而成熟度差
1、年 7 月,农业科技人员在对甘薯生产检查时发现,由于受到温度、湿度等方面的影响,北京地区小面积发生甘薯根腐病,田间表现的症状较严重。 甘薯根腐病又称烂根病或烂根开花病,属于甘薯的三大病害之一。 近几年主要发生在华北、华东等甘薯主产区。 对甘薯产量和品质影响较大,可造成减产和品质下降。 发病轻时减产 12 成,发病较重时减产 45 成,严重时植株根茎部变黑、腐烂,地上部生长停止,可造成绝产绝收
2、3000 倍液喷雾,或每亩用 麦菌杀水剂 3035 克或 5%井冈霉素水剂 10 克加水 40 公斤喷雾防治,隔 710 天再喷一次。 喷药应喷匀、喷透,使药液充分浸透根、茎。 地下害虫的防治:地下害虫的防治指标一般死苗率达 3%时,应进行药物防治。 防治地下害虫的药物和方法较多,如亩用 5%辛硫磷颗粒剂 2 公斤或 3%辛硫磷颗粒剂 34 公斤拌细土 3040 公斤开沟施入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多种真菌侵染引起。 近年来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该病发生日趋严重,一般株发病率为 3重病田达 10给油菜苗安全越冬造成严重威胁。 症状主要为害幼苗根部和根茎部,引起未出土或刚出土幼苗茎基部初呈水渍状,后变褐,致油菜幼苗根茎腐烂。 病原该病为多种真菌侵染引起。 主要病原有 链格孢、尖镰孢菌、德马利腐霉,此外还有 生孢子梗分枝或不分枝,淡榄褐色至绿褐色,屈曲,顶端孢痕多个,大量小
嘴豆根腐病的防治 豌豆、鹰嘴豆根腐病主要发生在森林线以下的浅丘陵地带,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病,但以苗期受害最重,死亡率也最高。 一、发病症状苗期根部发病时,地下根茎呈褐色病斑,随后病斑不断扩大,往下延伸,并环绕根茎,颜色也随之变黑,地上部叶片从下向上逐渐变黄,枯焦,最后死亡。 进入成株期后,遇连阴雨天,土壤湿度增大时,病部迅速扩散蔓延,其根部全部变黑,致使植株生长缓慢,甚至死亡。 据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