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结
1、状根尖受害,扭曲变粗,膨大形成根瘤,根瘤初卵圆形,白色,后发展为长椭圆形,两端稍尖,色棕黄至棕褐以至黑色,大小 37(渐变软,腐烂,外皮易破裂。 幼苗期 1/3 根系出现根瘤时,病力瘦弱,叶色淡,返青迟缓。 分蘖期根瘤数量大增,病株矮小,叶片发黄,茎秆细,根系短,长势弱。 抽穗期表现为病株矮,穗短而少,常半包穗,或穗节包叶,能抽穗的结实率低,秕谷多。 海南、广东、广西、云南均有发生。
2、略尖,尾钝圆,导刺带新月形。 发病规律病原线虫主要以卵和二龄幼虫在病残组织和土壤中越冬。 二龄幼虫为侵染幼虫。 越冬卵翌年条件适宜即开始孵化变成一龄幼虫,蜕皮后为二龄幼虫,出壳活动寻找寄主。 孵化出的二龄幼虫连同越冬的二龄幼虫侵染山药的块茎引起发病,侵染块茎的线虫在病部组织内取食发育,再经二次蜕皮后发育为成虫,雌雄成虫交尾,交尾后不久雄虫死去,雌虫产卵于胶质卵囊内。
2、、水稻等实行作,病情指数下降 荚果产量可增产 轮作年限越长,增产效果越好。 强土壤需水保肥能力,主要的是可以减少 030 厘米土壤中线虫病数量,促进花生生长健壮,增强了抗病、耐病能力。 播前带壳晒 12 天,去壳后再选用粒大饱满、色泽鲜艳的一级米作种子,减少种子带病。 二、直播地膜覆盖在 6 月中旬前后播种,可避开田间第一代线虫病侵洒危害期,可以实行小麦夏花生、大蒜夏花生等一年两熟高产高栽培
薯根结线虫病生物学防治研究在对甘薯根结线虫形态、生物学特征、寄主植物观察和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了栽培和药剂防治试验,并进行了抗病性鉴定。 结果表明:青岛地区每年发生 34 代;主要以感染二期幼虫在土壤内或野生寄主植物根系上越冬外,还可在种薯内越冬;越冬幼虫侵入作物根系的最低土温为 各代线虫在甘薯根系内的发育历期(由感染二期幼虫到成虫产卵),在 10平均土温为 26时,为 24 天,在
1、国内植物检疫对象之一。 一般减产2030,严重者达 7080,甚至无收。 一、症状:主要为害植株的地下部,引起地上部生长发育不良。 凡是花生能入土的部分(根、荚果等)都能受线虫为害,播种半个月后,花生主根开始生长时,线虫侵入主根尖端,使根尖膨大变成纺缍形或不规则的虫瘿,表面粗糙,初期为乳白色,后变为黄褐色,经过多次再侵染,形成“须根团”并有腥臭味。 花生受害后,根部吸收水分和养分的机能受阻
1、国内植物检疫对象之一。 一般减产2030,严重者达 7080,甚至绝收。 一、症状主要为害植株的地下部,引起地上部生长发育不良。 凡是花生能入土的部分(根、荚果等)都能受线虫为害,播种半个月后,花生主根开始生长时,线虫侵入主根尖端,使根尖膨大变成纺缍形或不规则的虫瘿,表面粗糙,初期为乳白色,后变为黄褐色,经过多次再侵染,形成“须根团”并有腥臭味。 花生受害后,根部吸收水分和养分的机能受阻
2、线虫在表层土壤比在下层土壤发生多,10以下时即停止活动。 防治方法:选择生荒地作苗圃,若是种过花生、瓜类、豆类、红薯等作物的地则不宜作苗圃,如需用作苗圃则应进行土壤消毒,每 667 平方米用 3%的呋喃丹 5 千克拌细土撒在苗床上,或每 667 平方米用二溴丙烷 克,兑水 100倍浇灌苗床,然后再放基肥和铺心土。 盛夏应将土壤深翻,在阳光下暴晒 10 天后再翻 1 次,可杀灭土壤中的线虫。
2、,继续发育并侵入寄主,刺激根部细胞增生,形成根结或肿瘤。 线虫发育至 4 龄时交尾产卵,雄虫离开寄主进入土中,不久即死亡;卵在根结里孵化发育,2 龄后离开卵壳,进入土中进行再侵染或越冬。 田间发病的初侵染源主要是病土、病苗。 土温 2530,含水量 40左右,病原线虫发育最快。 土温 10以下幼虫停止活动,55经 10 分钟死亡。 地势高燥、土壤质地疏松、盐分低的地块适宜线虫活动,有利发病
2、中进行再侵入或越冬。 根结线虫多分布在表土 20 厘米的土层内,主要在 310 厘米土层内活动。 通过病土、病苗和浇水传播。 中性砂壤、结构疏松的土壤发病严重,连作时间长受害严重。 一般南方根结线虫在北方地区露地不能越冬,因而保护地受害较重。 防治方法1棚内土壤高温消毒,在前茬拉秧后仔细清除植株残根,深翻土壤,在盛夏挖沟起垄,在沟内灌水,然后盖严地膜再密闭棚室 10。 有条件的可分别均匀施入
2、围大。 而雌虫 3龄以后体躯逐渐肥大,由豆荚状变成梨形状,在植株组织内固定不动。 2侵染循环根结线虫以老龄幼虫排出的卵在卵囊团,或者散落的根结(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一般可存活 23 年。 到第二年条件适宜时,脱皮后的 2 龄幼虫非常活泼,可侵入幼根,后刺激根细胞增生,形成瘤状(或叫根结)。 幼虫在根结内经过脱皮发育至 4 龄时,与雄虫进行交配产卵,以后雄虫离开寄主芹菜落入土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