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转
研究这种变化。 教师 出示铁架台 和乒乓球 ,并 介绍: 这两个乒乓球就代表地球运行轨道外远近不同的两颗星 —— 1 号星和 2 号星。 我们 还 要创造出一个地球公转轨道 , 请周围同学将椅子搬到教室中间围成一个圆圈, 这就是地球公转轨道。 太阳就在这个轨道里面。 同学们把自己当成地球,而且是地球上的观测者。 现在请同学们找一找, A 点和 B 点 分别 在哪 个位置。 ( 教师在地上写上 A
知识目标 ( 1)使学生理解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能够画图表说明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 2)根据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了解四季更替和五带的划分。 能力目标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生活中的事例引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与学生共同探讨,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地球的运动,理解昼夜交替产生和四季的变化,形成正确的宇宙观。 教学重点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 晨昏线判读 A A A —— 利用昼夜长短计算时间 (规律) 赤道上总是昼夜平分的,因此赤道上总是6点日出, 18点日落,也就是说晨线与赤道的交点为 6点。 4点 并标出各条经线的度数和时间 正午 12点 并标出各条经线的度数和时间 赤道 南回归线 北回归线 23186。 26180。 N 0186。 23186。 26180。 S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次年
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 地面 太阳高度角 43度 6分 太阳光 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 此时 ,南回归线及其一南各纬度 ,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 全球除赤道外 ,同一纬度地区 ,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随季节而变化 ,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 ,形成了四季。 同一季节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而变化 ,使太阳辐射具有纬度分亿的规律 ,形成了五带 . 总述 : 四季 的划分 我国
长,至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南半球相反. 夏至日,太阳直射于北回归线 从夏至日到秋分日,太阳直 射点往南移动,北半球昼变 短夜变长,但昼长仍然大于 长,到秋分日,全球昼夜等 长,各为 12小时 秋分日,太阳直射于赤道 从秋分日到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仍然往南移动,北半球昼继续变短,夜继续变长,昼长小于夜长
的人怎样才能知道地球已经自转了一周。 引导学生思考。 结论:地球自转周期的度量需要一个超然于地球的参照点,这个参照点应当是固定不动的,故我们选择一颗离地球非常遥远的恒星,在地球上看来,恒星的位置 似乎是固定不动的,以它为参照点算出来的周期即为恒星日。 ④运用多媒体动画和彩图册上的图,讲解地球自转的速度 线速度和角速度。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动画,注意不同纬度的线速度、角速度的特征。 结论
,从而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更多的有机物,满足自身生长发育的需要 弯曲部位:幼嫩部分 植物激素 概念:由植物体内产生的,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植物体内没有专门的器官产生激素,而动物体内激素一般由内分泌腺产生 ) 植物激素的种类:生长素、细胞分裂素、乙烯、脱落酸、赤霉素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① 达尔文实验结论: 生长和弯曲与胚芽鞘的 尖端 有关
是倾斜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 这样, 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受太阳。
日期 太阳直射点 正午太阳高度 昼夜长短情况 节气 北回归线 赤道 南回归线 赤道 南半球节气与北半球正好相反 全年最高 全年最低 居中 居中 昼长夜短 昼短夜长
D点的昼长为 ___小时,昼夜长短。 A点的昼长为 ____小时,这一现象称为。 6 22 12 24 极昼 ( 23026’ N) 北半球夏至 等长 正午太阳高度角分布规律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