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测
统的评估,确认路基的工后沉降和变形符合设计要求。 路基填筑完成或施加预压荷载后应不少于 6 个月的观测和调整期,观测数据不足以评估时,应继续观测;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采取必要的加速完成沉降或控制沉降的措施。 路基沉降观测应以路基面沉降和地基沉降观测为主,并 有针对性的对路桥过渡段差异进行重点观测。 路基沉降监测剖面布置说明: ( 1) 路基沉降监测断面根据不同的地基条件
度而确定),接长前后测量杆顶标高变化量确定接高量。 金属测杆用内接头连接,保护套管用 PVC管外接头连接。 接长套管时应确保垂直,避免机械施工等因素导致套管倾斜。 位移边桩: 采用 C15钢筋混凝土预制,断面采用 15cm 15cm正方形,长度不小于。 并在桩顶预埋Φ 20mm钢筋,顶 部磨圆并刻画十字线。 边桩埋置深度在地表以下不小于 ,桩顶露出地面不应大于 10cm。 13
移、挡土设施位移等)的观测中误差,均不应超过其变 形允许值分量的 1/20(分量值按变形允许值的 1/2 倍采用,下同)。 3建筑物整体性变形(如建筑物的顶部水平位移、全高垂直度偏差、工程设施水平轴线偏差等)的观测中误差,不应超过其变形允许值分量的 1/10。 4结构段变形(如高层建筑层间相对位移、竖直构件的挠度、垂直偏差等)的观测中误差,不应超过其变形允许值分量的 1/6。
差作为精度指标。 在实际工程中,一般建筑物的沉降观测可根据设计、施工要求,按上表规定选取适宜的精度级别;地基基础为甲级的建筑及有特殊要求的建筑沉降监测工程,应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72020规定的建筑地基变形允许值,估算沉降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按上表确定精度级别。 沉降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可按下式计算: ( 4) ( 5) 式中, 为沉降量 的观 测中误差,
西向东迅速移动。 为了观测月影,要登上比较高的地方。 事先选择几个大致东西向排列的、到观测点距离不同的远方目标,如大建筑物电线杆、高树、山 8 坡等,并测量出它们到观测点的距离(也可以事后补测)。 观测的任务是定出影子从远方目标到达观测点的时间。 由于影子移动速度快,计时要用种表或者数数的方法。 由距离和时间,就可以计算出月影移动的速度。 月影移动的速度大约每秒 1公里。 ( 2)观测倍利珠
...................................................................................... 111 加载 SPS 格式文件 ............................................................................. 111 加载自由格式文件 .....
(观测高差) ( mm) 累计沉降数 (mm) 备 注 1 ○ 1 轴交 ○ E轴 0 5 2 ○ 2 轴交 ○ H轴 0 5 3 ○15 轴交 ○ A轴 1 5 4 ○40 轴交 ○ H轴 0 3 5 ○47 轴交 ○ E轴 0 5 6 ○47 轴交 ○ L轴 0 5 专职测量员: 观测记录员: 年 月 日 监理(建设)单位旁站监督 人: 年 月 日 建筑物沉降观测、变形观测测量记录(续表)
就是指横向水平位移。 我们采取的横向水平位移监测方案是:在平面基准点及工作基点采用混凝土制作的观测墩,观测墩选在地基稳固、便于监测且不受影响的地方,观测的仪器采用全站仪,测量各位移观测点的平面坐标 X、 Y,分析观测数据,绘制位移变化曲 线。 观测时间直至工程竣工验收,移交使用单位。 4 、测量精度指标与观测仪器的选择 根据设计要求和现行规范国家中对建筑物沉降、位移观测的各项规定
. 沉降观测周期 我院根据现场 施工 情况, 于 2020 年 9月 9 日对本 建筑物 进行了初始值观测工作,施工中建筑物每增加 15 米 观测了一次,于 2020年 9 月 9日进行了最后一次观 测,本 建筑物在主体施工期间进行了 15 次观测工作,封顶后进行了 7次观测工作,目前共计进行了 22 次观测,共历时 356 天。 六 . 观测精度及观测值的平差计算 1.
时观测其它沉降观测点。 沉降观测点首次观测的高程值是以后各次观测用以进行比较的根据,如初次精度不够或存在错误,不仅无法补测,而且会造成沉降工作中的矛盾现 建筑物沉降观测测量施工方案 3 象,因此必须提高初测精度。 同时每个沉降观测点首次高程,应在同期进行两次观测后决定。 3. 5 沉降观测点的成果整理 每次观测结束后,要检查记录是否正确,精度是否合格,并进行误差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