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测
确保沉降板不受损坏。 沉降观测板预埋 路基土石方架子队施工技术交底 沉降观测板预埋 1 沉降观测桩与位移观测桩的设置及元件布设 位移观测桩 在软土,松软土地段,路基填筑前在坡脚外 1~ 2m 处、 10~ 12m 处各埋设一个位移观测桩,位移观测桩采用 C15 钢筋混凝土预制, 断面采用 15cm*15cm 的正方形,长度不小于 ,并在桩顶预埋半圆形不锈钢测头,位移观测桩埋设深度在地表下不小于
尽可能消除或减弱系统误差,提高监测质量与精度;其次在室内作进一步的检核,具体有: ⑴ 校核 各项原始记录,检查各次变形值的计算是否有误。 通过不同方法的验算、不同人的重复计算来消除监测资料中可能存在的错误。 ⑵ 原始资料的统计分析。 把原始数据通过一定的方法,如按大小的排序,用频率分布的形式把一组数据的分布情况显示出来,进行数据的数字特征值计算,离群数据的取舍等。 ⑶ 原始观测值的逻辑分析。
5)、所有监测点安装埋设完成后,及时绘制监测点位置图,并加强对现场测点的保护,以防监测点被破坏。 6)、监测数据必须做到及时、准确和完整,发现异常现象,加强监测。 7)、监测数据如达到或超过报警值应及时通报有关各方,以尽快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本工程顺利进展。 8)、对原始数据要进行分析,删除粗差,保证足够的观测数据并达到“规范”要求。 山东省建设节能示范项目 基坑变形观测方案
监测断面,Ⅱ型断面仅在桥头布置,一般 地段 每间隔 3个Ⅰ 型监测断面设置一个Ⅲ型监测断面。 b、 Ⅰ型监测断面包括沉降监测桩和沉降板。 沉降监测桩每断面设置 2 个,基床表层施工完成后布置于双线路基中心及距两侧路肩 1m 处的基床表层顶面上。 沉降板位于路堤中心,基底铺设碎石垫层的地段埋设于垫层新建铁路大同至西安客运专线站前 3 标 沉降 变形 观测 技术交底 14
采用洛阳铲或开挖埋设,桩周以 C15 混凝土浇筑固定,确保边桩埋置稳定。 完成埋设后采用经纬仪(或全站仪)测量边桩标高及距基桩的距离作为初始读数。 12 、精度与要求 ( 1)观测方法 ① 沉降板观测 方法 Ⅰ .采用水准测量方法,按测量精度要求和频次定期观测沉降板测杆顶面测点高程 ; Ⅱ .沉降板观测时应在测杆头上套一个专用的测量帽 ; Ⅲ .测量帽下部以刚好套入测杆为宜
31494)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 GB128972020) 三 .仪器设备 Leica DNA03 电子水准仪,精度为 ,能够满足二等水准观测需求。 四 .观测方案 1. 常规沉降观测方法无法观测 项目部现有仪器设备( LeicaDNA0 2m 条码尺)对一站高差大于 的两个点无法 直接 观测, 433墩原地面高程 ,大承台顶高程为 ,与原地面高差为 ,所以常规沉降观测方法无法观测。
水准仪 2 台 , 2m 铟钢尺光学测微法往返观测各一次。 首次观测成果是计算沉降量的起始值,在水准点埋设不少于 15 天后进行第一次观测,首次要进行两次观测,两次观测高程之差在允许范围内(177。 )时,取其平均值做为初始观测结果,否则需重新测量。 观测点与基准点组成附合或闭合水准路线,原则上按与监控网相同的观测方法和要求施测,不同之 处是; ①受场地条件限制
1 1 3 4 0 0 120 DK148+ F1 0 1 3 4 0 0 121 DK148+ C1 1 0 3 4 0 0 路涵过 渡段 122 DK149+ 0 3 4 0 0 路涵过渡段 123 DK149+ F1 0 1 3 4 0 0 路桥过 渡段 124 DK149+ F1 0 1 3 4 0 0 路桥过渡段 125 DK149+ A1 0 1 3 4 0 0 路桥过 渡段 126
测标 3(7) 涵身观测标 4(8)顶板底板流水面入口出口Ⅰ Ⅰ 沉降变形观测施工方案 11 图 :有排水功能的涵洞墙身观测标布置图 图 :框构及立交涵洞墙身观测标布置图 路基、过渡段观测断面 及点的设置 人工观测断面设置 路基沉降观测断面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不同的结构部位等具体情况设置。 沉降观测断面的间距一般不大于 50m,对于地势平坦,地基条件均匀良好,路堑高度小于 5m 的路堤可放宽到
/每填筑 3层 沉降量突变 2~ 3次/天 两次填筑间隔时间较长 1次/ 3天 堆载预压或路基施工完毕 第 1个月 1次 /周 第 2~ 3个月 1次/ 2周 3个月以后 1次/月 无砟轨道铺设后 第 1个月 1次/ 2周 第 2~ 3个月 1次/月 3个月以后 1次/ 3月 3)沉降观测要求 ①为了观测到各部位的沉降,从路基填土开始,沉降观测也随即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