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
内中小企业的现代集成制造系统平台的广泛应用,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集成和优化,推动企业信息化逐步向产业链延伸、向产业集群渗透,促进我省产业集群整体创新能力与竞争力的不断提高。 (二)大力发展电子商务 加强电子商务支撑体系建设,推进骨干企业电子商务,扶持面向中小企业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发展行业电子商务,推动面向消费者的电子商务,促进我省电子商务的全面发展。 企业电子商务
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国家 4A 级旅游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的景观内涵。 加快推进白塔和白塔寺配套工程、炼丹湖碑林、孙家花园、豆腐文化村、汉文化街、淝水之战古战 场、游客接待中心、旅游度假村等重点旅游开发项目建设,开发南塘景区、紫金寨景区(岚香湖景区)、乐涧套景区,提升八公山旅游资源品位。 推进旅游公司创新体制、机制,增强整合旅游资源的能力和发展能力。 积极推进观光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
展壮大物流主体。 到 2020 年,物流业增加值达 到 40 亿元,从业人员 万人。 (三)旅游业 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目标,以弘扬蒙古族文化为主要内容,以加快精品线路和特色景区建设为重点,充分挖掘具有浓郁科尔沁草原文化的人文、自然旅游资源 ,完善基础设施,培育壮大旅游 骨干企业, 开发生产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旅游产品,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使旅游业成为我市 新的经济增长点。
调、监督以及决策需要;政务外网主要满足各级政务部门进行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面向社会服务的需要。 充分利用公共通信资源,形成连接中央、市级和各区县统一的电子政务传输骨干网。 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规范, 逐步建成覆盖全市的政府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 加强政务网络 统一密钥管理体系、网络信任体系和 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分级、分层、分域保障信息安全。 推进应用系统建设。 围绕公众
长效机制。 启动农村小康环保工程,扎实推进农村基本公共设施建设。 重点抓好农村饮水安全、危房改造和公路、电网、通讯等设施建设。 “ 十一五 ” 期间,全市建设 340 宗农村供水工程,解决 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2020 年前完成 4158 户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工程; 2020 年实现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17 页 共 52 页 通行政村公路路面硬化。 强化政府 对农村的公共服务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14 页 共 45 页 即万亩莲藕、萝卜、大蒜生产基地,千亩韭菜、芹菜、藜蒿生产基地,百亩草菇、芦笋、香芋、田笋、西葫芦生产基地。 大力发展畜牧水产优势产业,重点抓好蛋鸭、生猪、黄鳝、种草养牛、养羊、养鹅,珍珠、鳜鱼等优势农产品。 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农业,积极打造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品牌,增强农产品市场占有率。 2020 年,全县农产品商品率达
页 场决定价格,逐步发展民办非义务教育产业、文化产业、体育产业、卫 生产业。 深化住房体制改革,完善促进房地产业发展的各项配套措施,发展房地产二级市场和房地产金融业务,盘活积压的商品房。 重点发展法律、会计、审计、科技、信息、广告、资 产评估等中介服务业;全面推进面向社区的养老、家政、保健、特种护理等社区服务业的发 展;加快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的社会化。 建立服务业的行为规范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10 页 共 24 页 农业 重点实施主要农作物和养殖业新品种选育、优质 高产高效技术、生态农业技术、农产品及其副产品加工保鲜储运和主要畜禽饲养技术。 ( 1)主要农作物和养殖业新品种选育。 采用生物技术、航天育种技术、核辐射技术等现代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提高品种选育水平,加强农作物品种的标准化工作。 重点开展优质杂交稻新组合、两系双低油菜、林果、畜禽
进现代物流业发展。 依托空港、口岸、铁路和高速公路枢纽,构建以开发区综合物流园区为中心,火车站物流、空港物流、产业物流、道口物流和港口物流等专业物流中心为配套的“一综五专”大物流发展格局,把淮安建成承南起北、服务长三角的区域性物流中心。 发展现代运输业,建设高效、绿色的交通体系,提高运输服务水平。 加速发展第三方物流,鼓励非物流企业剥离物流业务,加强物流资源整合,推进现有物流企业联合重组
服务外包、物联网等新兴产业,加快建设文化创意园、环保产业园、生态科技城、新能源示范园、软件基地和新传感网基地等园区基地,引办一批光电光源、节能环保、软件开发、文化创意、信息技术等产业项目,推动新兴产业成长为支柱产业。 实施临港产业集聚工程。 全力突破重化工业,建设石化产业基地、钢铁产业基地、船舶修造基地和循环经济示范区,加强上下游产品的生产联合、配套协作,延伸产业链,增强辐射带动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