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
持各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区域合作,鼓励成都等地区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支持丘陵地区加快发展,从项目、资金、政策等方面加大对老少边穷地区的扶持力度。 (二)夯实发展基础,做强做大优势产业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12 页 共 27 页 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培育壮大特色产业,不断提高经济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坚持 “ 多予、少取、放活 ” 的方针,落实各项支农政策,加大 “
业发展。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运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壮大特色县域经济。 统筹城乡居民就业。 更大规模地发展打工经济,由各级劳动人事部门牵头 ,制定和实施省、市县农民工培训输出五年计划和年度计划,加强对省内外劳务输出的组织、协调和服务,力争实现五年转移农村劳动力 20 万人的目标。 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 今后各级政府财力增长部分主要用于社会事业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并重点向农村倾斜
贫困人口救助制度, 5 年内帮助 260 万人解决温饱或越过贫困线。 四、坚持以工业化为核心,着力提升产业发展层次 培育产业集群,促进产业扩容,加快产业升级,提高产业素质,构建具有较高效益、较强活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产业结构,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 先导、工业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快速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力争到 2020 年二、三产业占全省经济总量的 85%以上。 强化产业支撑,构筑集群化的产业布局。
争解决农村 700 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以解决城市供水、工业用水为重点,加快大中型水利设施建设,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尽快开工建设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和“滋黔”工程中的一批新项目,力争在“十一五”时期投入使用,发挥效益。 进一步完善城市供水管网,加强小城镇供水能力建 设。 (三 )大力加强信息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数字贵州”建设,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15 页 共 51 页 种鱼引育基地,设立良种 “快引进、快推广、快上市、快见效 ”奖励和风险基金,加快良种引进、示范、推广步伐。 加快农业适应新技术的推广,重点推广旱床育秧、抛秧和壮秧剂等增产技术,果树高接换种、套袋技术,以地膜覆盖、温室大棚为主的设施农业技术,以生物防治为主的无公害生产技术,以立体种养为主的高产高效措施。 加快农业技术服务体系 建设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14 页 共 46 页 矿生产项目,形成年处理原矿 100 万吨、年产铁精矿 40 万吨生产能力。 轻纺服装:围绕改善城乡人民生活,适应消费升级和多层次、个性化的需求趋势,着力发展名牌产品和特色产品,壮大规模。 食品工业,要改变企业多而不精的现状,大力发展啤酒生产,帮助燕京啤酒新余分公司争取北京燕京啤酒总部的支持,扩大企业生产规模,形成年产 5 万吨啤酒生产能力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15 页 共 55 页 ——以城区为中心,增强北向辐射,拓展区域内昌九工业走廊的产业布局; 增强南向辐射,沿交通干道形成小城镇密集带。 把向塘、民和(含云桥乡一部分)、龙津 ——鼎湖逐步建设成县级市所在地,重点是进一步完善功能,聚集人口,增强对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建设好12 个各具特色,有一定基础的农村重点小城镇,发展非农产业,促进农业人口非农化
服务领域,确立政府扶持、社会参与的现代社区服务发展机制。 加快发展以物业管理、家政、养老、托幼、就业培训、文化、健身、医疗、社会福利等为主要内容的社区服务业,完善服务设施,增强服务功能,形成相对完善的社区服务项目体系和社区信息服务网络。 普遍建成社区服务中心(站)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 重点建设龙泉小区等 23 个全国一流社区。 (四) 坚持内拓外扩,构建城东大区域格局
济圈 ”的加快形成,带动全市小城镇的快速发展。 到 2020 年,全市建制镇数量达到 乡镇总数的 51%。 ——发展县域经济有新突破。 以城乡居民增收,财政增长为中心,以富民强县为目标,大力推进经济发展规模化、产业发展高新化、生产要素集约化,初步形成结构比较合理、产业优势突出、经济特色鲜明的县域经济发展新格局,全市 80%以上的县(市、区)财政收入超亿元。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15 页
建材和水泥产业为核心,发展粉煤灰、煤矸石综合利用新材料和节能保温新型墙体材料,按集约化生产方式发展水泥产业,鼓励发展符合环保要求的“大水泥”,淘汰工艺落后的“小水泥”。 形成海拉尔、牙克石、阿荣旗三大水泥生产基地。 到 2020 年,水泥及熟料生产规模达到 300 万吨。 生物 制药 发挥我市中草药和牲畜脏器等医药资源优势,依托哈慈集团、东北虎药业、康益药业等骨干企业加大新产品研发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