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斑病
斑病发病特征玉米褐斑病是近年来为害玉米较重的一种叶部病害,各玉米产区均有发生,主要为害叶片、叶鞘和茎秆,以叶和叶鞘交接处病斑最多,常密集成行。 初为白色至黄色小斑,渐渐变成褐色或红褐色,圆形或椭圆形,隆起成疱状,有时相互愈合成不规则大斑,病斑附近的叶组织常呈粉红色。 后期病斑表面破裂,散出褐色粉末。 病叶局部散裂,叶脉和维管束残存如丝状。 茎上病斑多发生于节的附近,遇风易倒折。
菌褐斑病主要发生于东北水稻产区,由于剑叶叶鞘亦有发生,故有细菌性鞘腐病之称。 症状识别主要发生于叶片、叶鞘和穗部。 叶片病斑初为水渍状褐色小斑点,扩大后呈纺锤形、长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赤褐色,边缘有黄色晕纹,最后病斑中心呈灰色常融合形成大形条斑,使局部叶片枯死。 叶鞘多发生于剑叶叶鞘,病斑为赤褐色,短条形,水渍状,多数病斑融合则形成不规则形;后期中央呈灰褐色,组织坏死,剥开叶鞘
2、带入菇房,发病后产生分生孢子,借喷水、气流、昆虫传播。 高温、高湿利于发病,喷水多,通风不良、结菇前覆土层湿度高,一般发病生。 防治技术1农业防治(1)培养料消毒采用二次发酵,既利于蘑菇菌丝生长,又可抑制轮枝霉菌生长。 (2)覆土消毒可用高湿处理,经 60处理 1 小时。 (3)防虫进入采取措施,防止菇蝇、螨类进入菇房。 (4)控制温湿度在维持菇房温度正常的条件下,应开窗通风换气,降低湿度
)发生规律玉米褐斑病是一种真菌病害,其病原菌为玉蜀黍节壶菌,属鞭毛菌亚门。 病菌以休眠孢子囊在土壤或病残体中越冬,第二年借风雨传播到玉米植株上,遇到合适条件萌发产生大量游动孢子,游动孢子在叶片表面上水滴中游动,并形成侵染丝,侵害玉米的嫩组织。 玉米生长中后期阴雨天气多,特别是在高湿高温条件下有利于病害发生;低洼地、连作地发病重。 (二)防治方法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重病地实行 3 年以上轮作
1、菇褐斑病又名干泡病,分布较为普遍,在菇床上常有发生,为害很大。 症状发病时多在菌柄、菌伞、菌褶上形成褐色斑点,并凹陷,蘑菇往往失去坚韧性,呈畸形。 严重时蘑菇会腐烂。 幼菇发病多变形,菌伞边缘呈锯齿状,或菌柄弯曲,有的形如蒜头,菌柄粗于菌盖。 在大菇上发病时多产生局部的褐色斑点,病菇后期变干,革质化,在病部产生灰色霉层。 与白腐病不同之处是病菇腐烂较慢,且不流出褐色黏液,也没有恶臭。 在早期
要症状:主要为害叶、茎、荚。 叶片染病产生圆形淡褐色至黑褐色病班,边缘明显,病斑上有针尖大小的黑点。 茎染病,病斑褐色至黑褐色,纺锤形或椭圆形,稍凹陷。 发病原因以分生孢子器或菌丝体附着在种子上或病残体上越冬,播种带菌种子,长出幼苗即染病,病菌借雨水或灌溉水传播,1520及高湿环境易发病。 防治方法:(1)重病田与非豆科蔬菜实行 23 年轮作;同时要进行种子消毒,在冷水中预浸 45 小时后,放入
1、薯褐斑病,也称角斑病。 病原菌学名主作物甘薯、蕹菜、牵牛花等。 病害诊断主要为害叶片。 叶片发病,初时产生水渍状小斑点,后病斑逐渐扩展,因受叶脉限制病斑多呈角状,也有不规则形。 病斑初时黄绿色,后变为黄褐色或深褐色,中间淡褐色。 湿度大时,病斑上产生淡灰色稀疏霉状物。 发病严重时,叶片上布满病斑,致使叶片黄枯脱落。 致病菌为甘薯褐斑病菌。 病菌分生孢子梗由气孔成束生出,淡褐色,顶生分生孢子。
布与为害:玉米褐斑病在全国各玉米产区均有发生,对产量影响很大。 由玉米节壶菌引起,局部为害严重。 症状:病菌侵染叶片、叶鞘及茎秆。 以叶片与叶鞘连接处病斑最多,常密集成行。 病斑圆形或椭圆形,褐色至红褐色,小病斑有时汇成大斑,病斑附近的叶组织常呈粉红色。 发病后期,病斑表皮破裂,散出褐色粉末,叶脉和维管束残存如丝状。 发病规律:病菌以休眠孢子囊在土壤或病残体中越冬
1、米褐斑病是近年来发生的、严重危害玉米产量的一种真菌性病害。 造成这种病害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高温高湿的天气条件;二是农民朋友们在施肥时往往只重视氮肥,忽视了磷、钾肥的施用,造成玉米植株磷、钾元素的缺乏,植株极易发生褐斑病。 玉米褐斑病在各玉米产区均有发生,主要危害叶片、叶鞘和茎秆,以叶片和叶鞘交接处病斑最多,常密集成行。 初为白色至黄色小斑,渐变成褐色或红褐色,圆形或椭圆形,隆起成疱状
害作物:食用菌为害症状:不侵染菌丝体,只侵染子实体,但可沿菌丝索生长,形成质地较干的灰白色组织块。 染病的菇蕾停止分化;幼菇受侵染后菌盖变小,柄变粗变褐,形成畸形菇;子实体中后期受侵染后,菌盖上产生许多针头状大小、不规则的褐色斑点,并逐渐扩大成灰白色凹陷。 病菇常表层剥落或剥裂,不腐烂,无臭味。 病程约 14 天。 分类属性:轮枝霉引起的真菌病害发病特点:覆土带菌为最初侵染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