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斑病
1、菇褐斑病又名干泡病,分布较为普遍,在菇床上常有发生,为害很大。 症状发病时多在菌柄、菌伞、菌褶上形成褐色斑点,并凹陷,蘑菇往往失去坚韧性,呈畸形。 严重时蘑菇会腐烂。 幼菇发病多变形,菌伞边缘呈锯齿状,或菌柄弯曲,有的形如蒜头,菌柄粗于菌盖。 在大菇上发病时多产生局部的褐色斑点,病菇后期变干,革质化,在病部产生灰色霉层。 与白腐病不同之处是病菇腐烂较慢,且不流出褐色黏液,也没有恶臭。 在早期
农业技术全集之植,状主要为害叶片。 子叶染病初生针尖大小紫红色斑点,后扩大成褐色、边缘紫色、稍隆起的圆形至不规则形病斑,多个病斑融合在一起形居的大病斑,中间散生黑色小粒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 病斑中心易破碎脱落穿孔,严重的叶片脱落。 真叶染病病斑圆形,黄褐色,边缘紫红色。 病原 棉小叶点霉和 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两菌分生孢子器均埋生在叶片组织内。 前者球形黄褐色,高 径 端孔口直径 18m
状又称细菌性鞘腐病,为害叶片、叶鞘、茎、节、穗、枝梗和谷粒。 叶片染病初为褐色水浸状小斑,后扩大为纺缍形或不规则赤褐色条斑,边缘出现黄晕,病斑中心灰褐色,病斑常融合成大条斑,使叶片局部坏死,不见菌脓。 叶鞘受害多发生在幼穗抽出前的穗苞上,病斑赤褐,短条状,后融合成水渍状不规则大斑,后期中央灰褐色,组织坏死。 剥开叶鞘,茎上有黑褐色条斑,剑叶发病严重时抽不出穗。 穗轴
菌褐斑病主要发生于东北水稻产区,由于剑叶叶鞘亦有发生,故有细菌性鞘腐病之称。 症状识别主要发生于叶片、叶鞘和穗部。 叶片病斑初为水渍状褐色小斑点,扩大后呈纺锤形、长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赤褐色,边缘有黄色晕纹,最后病斑中心呈灰色常融合形成大形条斑,使局部叶片枯死。 叶鞘多发生于剑叶叶鞘,病斑为赤褐色,短条形,水渍状,多数病斑融合则形成不规则形;后期中央呈灰褐色,组织坏死,剥开叶鞘
菌褐斑病主要发生于东北水稻产区,由于剑叶叶鞘亦有发生,故有细菌性鞘腐病之称。 症状识别主要发生于叶片、叶鞘和穗部。 叶片病斑初为水渍状褐色小斑点,扩大后呈纺锤形、长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赤褐色,边缘有黄色晕纹,最后病斑中心呈灰色常融合形成大形条斑,使局部叶片枯死。 叶鞘多发生于剑叶叶鞘,病斑为赤褐色,短条形,水渍状,多数病斑融合则形成不规则形;后期中央呈灰褐色,组织坏死,剥开叶鞘
状又称轮纹病。 侵害叶片和茎秆。 叶片染病病斑与褐纹病类似,褐色,有明显或不明显同心轮纹,周围少绿色。 后期病部生有小黑粒点,即病菌分生孢子器。 病叶提早脱落。 茎染病病斑梭形,红褐色,植株枯死后变为黑色,上生黑褐色小点。 病原荞麦壳二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分生孢子器生在叶表面,埋生在组织里,球形,大小 8815088138(m),有孔口。 分生孢子椭圆形或圆筒形,直或稍弯曲,两端钝,无色
1、薯褐斑病,也称角斑病。 病害诊断:主要为害叶片。 叶片发病,初时产生水渍状小斑点,后病斑逐渐扩展,因受叶脉限制病斑多呈角状,也有不规则形。 病斑初时黄绿色,后变为黄褐色或深褐色,中间淡褐色。 湿度大时,病斑上产生淡灰色稀疏霉状物。 发病严重时,叶片上布满病斑,致使叶片黄枯脱落。 致病菌为甘薯褐斑病菌。 病菌分生孢子梗由气孔成束生出,淡褐色,顶生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鞭状,无色至微淡黄褐色,有
2、孢子,借气流、雨水反溅到寄主上,从气孔侵入。 病菌发育适温 2528,高湿有利于发病。 樱桃番茄生长期高温高湿,特别是多雨高温季节病害易流行。 种植过密,田间通风透光差,植株生长衰弱发病严重。 防治方法肥、磷肥、钾肥合理配合。 采用高畦或高垄地膜覆盖栽培。 2加强田间管理。 及时浇水和追肥,雨后避免田间积水。 采收完毕彻底清除病残植株,并深翻土壤,减少田间病菌。 3发病初期进行药剂防治。
2、扩展为 23 毫米的圆形病斑。 病斑部逐渐枯死变褐进而茶褐,后期叶背面病斑生出黑色霉层。 侵染及发病规律 褐斑病病菌分生孢子寿命长,可在枝蔓表面附着越冬,借风雨传播,在高湿条件下萌发,从叶背面气孔侵入,潜育期约 20 天。 北方多在 6 月份开始发病,79 月为发病盛期多雨季节可多次重复侵染,造成大发生。 在江苏、浙江、上海有两次发病高峰,第一次在 6月,第二次在 8 月。
2、;分生孢子橄榄色,倒棍棒形,有隔膜 l7 个,大小30115(m)。 子囊座球形或扁球形,生于落叶上,大小 72m;子囊壳浓褐色,球形,多生于组织中,大小 53.502(m),具短嘴喙;子囊圆筒形或棍棒形,大小 28 m);子囊孢子纺锤形,大小 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以菌丝体在病叶或枝梢病组织内越冬,翌春气温回升,降雨后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侵染叶片、新梢和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