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条
水稻细菌性褐条病的防治技术
1、稻细菌性褐条病俗称心腐病,因水稻感病后烂心而得名,病原为假单胞杆菌属细菌。 近年来,我省早稻和中稻生长季节暴雨频繁,稻苗受淹和遭洪涝侵袭现象严重,诱发细菌性褐条病局部大流行,造成水稻较大产量损失。 现将此病基本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技术介绍如下。 期染病,在叶片和叶鞘上出现褐色小斑,后扩展呈紫褐色长条斑,病苗枯萎或病叶脱落,植株矮小,病菌侵害未展开叶片引起心腐,严重时有恶臭味。 成株期叶片染病
水稻细菌性褐条病
状又称细菌性心腐病。 苗期染病在叶片或叶鞘上出现褐色小斑,后扩展呈紫褐色长条斑,有时与叶片等长,边缘清楚。 病苗枯萎或病叶脱落,植株矮小。 成株期染病先在叶片基部中脉发病,初水浸状黄白色,后沿脉扩展上达叶尖,下至叶鞘基部形成黄褐至深褐色的长条斑,病组织质脆易折,后全叶卷曲枯死。 叶鞘染病呈不规则斑块,后变黄褐,最后全部腐烂。 心叶发病,不能抽出,死于心苞内,拔出有腐臭味
水稻细菌性褐条病的发生与防治
1、稻细菌性褐条病,又名细菌性心腐病。 2005 年,浙江省玉环县由于受到 2 次台风的影响,普降暴雨,局部大暴雨,造成部分农田受淹,在 8 月份发生了一种不常见的病害水稻细菌性褐条病。 根据该县植保站 8 月份在该县陈屿、芦浦等乡镇调查,发病面积达 140 公顷,发病区平均丛病率达 75%左右,株病率达 严重田块丛病率达 100%,株病率达 发病区产量损失达 10%左右。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