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斑病
薯黑斑病又称黑疤病,是甘薯的重要病害。 此病发生危害期很长,从育苗期、大田生长期到收获贮藏期,都会发生。 薯块受害时间最长,损失很大。 而且病薯含有毒素,牲畜吃了也会中毒,甚至死亡。 主要防治方法有:(1)培育无病苗。 建立无病苗种地,严格控制病苗、病薯的调运传播,发现病薯、病苗及时处理。 (2)适时收获,安全贮藏。 留种薯要在晴天收获,避免薯块淋湿和冻伤,贮藏室要清洁消毒,要严格挑选健薯
农业技术全集之植,茶黑斑病和白斑病都是真菌性病害。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残株中、种子内外越夏越冬,是初次侵染来源。 从病株上产生的分生孢子随风雨传播造成再次侵染。 高温、高湿有利于病害发展。 油菜黑斑病在油菜生长后期发生较多。 叶片上产生有轮纹的褐色圆形病斑,叶柄、茎、果序上病斑呈椭圆形,也有轮纹,角果上病斑近圆形,病果中的种子上有不规则的深褐色斑点。 油菜白斑病病斑在老叶上较多
1、金针菇栽培中危害严重,发生较普遍,它是由假单胞菌引起的病害。 症状: 锈斑病主要发生在金针菇的菌盖及子实体上。 受害初期病部表现为针头状的锈色斑点,后逐渐扩大,边缘不整齐。 病斑可相互连接成不规则的大锈斑。 发生严重时,一个子实体的菌盖上可有数十个锈斑点。 病原: 锈斑病是由假单孢菌引起的病害。 荧光假单孢细菌 与平菇褐色斑点病的细菌相似或相同。 发病特点:
1、991 年首次在南京室内栽培的金针茹上发现。 后来多种刊物报道过。 (1)症状:发病初期,菌盖或菌柄上出现淡褐色小斑,扩展后,菌盖上的病斑呈圆形或半圆形(从菌盖边缘开始发病的病斑),直径 3右,黑色,凹陷明显,边缘清晰而整齐,菌柄上的黑斑则呈长椭圆形,其他特征与菌盖上的一致。 不论是菌盖上还是菌柄上的病斑,在潮湿条件下,病斑表面均可长出稀疏的白色霉状物,即病原的菌的菌丝、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2、心,安全贮藏为保证,药剂防治为辅助的综合防治措施。 禁从病区调运种薯、种苗。 采用以下几种途径和方法得到无病种薯。 (1)无病留种田。 要求秧苗、土壤、粪肥不带菌,并注意防止农事操作传入病菌。 因此必须作到:采用高剪苗,结合药剂浸苗,或在春薯蔓上剪蔓插植夏薯。 留种地要选 3 年未栽种甘薯的生地。 留种地收获的种薯,要单收、单运、单藏,收获运输工具及贮藏窖物应不带菌,必要时可用药剂消毒。
布与为害:甘薯黑斑病是甘薯生产上的一种重要病害,分布广泛,我国各甘薯生产区均有发生。 症状:甘薯在幼苗期、生长期和贮藏期均能遭受病菌为害,主要为害块根及幼苗茎基部,不侵染地上部分。 育苗期病苗生长不旺,叶色淡,茎基部长出黑褐色椭圆形或菱形病斑,稍凹陷,初期上有灰色霉层,后逐渐产生黑色刺毛状物和粉状物。 严重时,幼苗呈黑脚状而死,或未出土即烂于土中,种薯变黑腐烂,造成烂床。 病苗移栽大田后
1、斑病又叫黑疤病,是甘薯的主要病害,此病从育苗期、大田生长期和收获储藏期都能发生,引起死苗、烂床、烂窖,造成严重损失,且病薯含有毒物质(莨菪素),耕牛吃了会中毒,引发生气喘病,引起死亡。 因此彻底消灭黑斑病是保障甘薯生产的重要环节。 一、症状病菌主要危害薯块和病苗,在收获时可以见到薯蔓白色部分发病变黑,薯块发病产生圆形或近圆形的黑褐色病斑,病部中央稍凹陷,病健交界分明,轮廓明显,上生灰色霉层
2、足有机底肥,增施磷钾肥和有机微量元素复合营养液,以提高植株抗逆能力。 种前用 50的温水浸种 25 分钟,冷却后晾干再播,或用种子量 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或 60%宝宁可湿性粉,或 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种,或种子量 50%扑海因可湿性粉拌种。 中苗期(特别是发现病斑时)及时喷药,每亩可用 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 200300 倍液,或 80%疫毒灵可湿性粉剂
2、常数个病斑合并成为大病斑。 甚至使全果变成为漆黑色,表面密生墨绿色至黑色的霉。 新梢发病。 新梢病斑早期黑色,椭圆形,稍凹陷,后扩大呈椭圆形或纺锤形,浅褐色,病健部分界处常产生裂缝,有时呈疮痂状,遇风易折断。 防治方法加强栽培管理。 果园内间作绿肥或增施有机肥料。 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果园,应开沟排水。 套袋。 套袋时间南方一般在 5 月上中旬以前进行。 喷施杀菌剂。 梨树发芽前,喷一次
2、在病残体上越冬,种子也可带菌,成为翌年初侵染源。 种子带菌率高,播种带菌种子可引起发芽障碍或幼苗立枯。 田间发病后,病斑上产生的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扩散,进行再侵染。 分生孢子发芽后,芽管由气孔、伤口或直接空透表皮侵入。 病菌喜高温、高湿条件。 在 15病适温 28左右。 胡萝卜生长盛期常有雨,或忽晴忽雨、天气闷热、多露天气易发病。 发病后遇天气干旱,症状显现快而明显。 缺肥、生长衰弱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