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粉病
、症状病原菌为玉米蜀梨黑粉菌,属于担子亚门,冬胞菌属。 玉米被病原菌侵染后,黑粉病的主要诊断特征是在病株上形成膨大的肿瘤,玉米的雄穗、果穗、气生根、茎、叶鞘、瘤有的单生、米,大的长达 20 厘米以上,肿瘤表面有白色、灰色薄膜,内部幼嫩时肉质、白色、硬。 玉米得病后茎上可生出肿瘤,叶片上肿瘤多分布在基部的中脉两侧,半生,病部肿厚突起,雄穗上,肿瘤常生于一侧,长蛇状,果穗籽粒上也能形成肿瘤。
2、密植田发病较重。 一、病原、寄主植物及分布玉米瘤黑粉病由瘤黑粉菌引起发病,属担子菌亚门,常危害玉米叶、秆、雄穗和果穗等部位的幼嫩组织,产生大小不一的病瘤,是我国玉米上分布最广的主要病害之一。 二、发病症状及规律此病是局部侵染病害,凡具有分生能力的任何地上部分幼嫩组织,如气生根、茎、叶、雄穗、雌穗等都可以被侵染发病,形成大小形状不同的菌瘤。 幼苗生瘤,生长矮小,苗高一尺左右最明显
1、玉米丝黑穗病和黑粉病发生规律有何不同?玉米丝黑穗病和黑粉病都是真菌引起的病害。 (1)丝黑穗病:是一种系统侵染性病害,即 1 年只有 1 次侵染。 病菌以厚垣孢子在土壤、粪肥中越冬,成为第二年发病的主要侵染来源,附着在种子表面的厚垣孢子也可传病。 玉米播种后,厚垣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结合后产生侵染丝,从芽鞘、胚轴、幼根侵入。 病菌侵染时期为白尖期至七叶期以前,以三叶期以前侵染率最高,即播种后
1、米是河南省仅次于小麦的第二大粮食作物,随着畜牧业发展,河南省玉米种植面积有加大趋势,但玉米各种病虫害的发生,严重影响了玉米增产。 玉米黑粉病也称瘤黑粉病,2000 年河南省发生大流行,部分地块发病达20%30%,20012002 年在豫南及豫北地区仍有大面积发生,给河南省玉米生产造成严重损失。 玉米黑粉病已上升为河南省玉米主要病害,如何及时预报及防治,应引起高度重视。 1
、症状识别。 一般危害个别谷粒,每穗一至数粒受害。 病粒色暗,成熟时内、外颖缝开裂,散出大量黑色粉末状厚垣孢子,并常有白色舌状的米粒残余从裂缝口突出,上面也粘有黑粉。 有些病粒呈暗绿色或暗黄色,不开裂,似青秕粒但内部充满黑粉,手捻有松软感,极少数病谷仅局部被破坏,有的种胚尚完整仍可能萌发。 二、发病规律。 病原真菌主要为狼尾草腥黑粉菌,病菌以冬孢子在土壤中和种子内越冬,翌年水稻开花灌浆期间
1、墨黑穗病、乌米谷等。 分布在我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主要发生在水稻扬花至乳熟期,只为害谷粒,每穗受害 1 粒或数粒乃至数十粒,一般在水稻近成熟时显症。 染病稻粒呈污绿色或污黄色,其内有黑粉状物,成熟时腹部裂开,露出黑粉,病粒的内外颖之间具 1 黑色舌状凸起,常有黑色液体渗出,污染谷粒外表。 扒开病粒可见种子内局部或全部变成黑粉状物,即病原菌的厚垣孢子。 防治方法(1)实行检疫
1、状又称黑穗病、稻墨黑穗病、乌米谷等。 分布在我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主要发生在水稻扬花至乳熟期,只为害谷粒,每穗受害 1 粒或数粒乃至数十粒,一般在水稻近成熟时显症。 染病稻粒呈污绿色或污黄色,其内有黑粉状物,成熟时腹部裂开,露出黑粉,病粒的内外颖之间具 1 黑色舌状凸起,常有黑色液体渗出,污染谷粒外表。 扒开病粒可见种子内局部或全部变成黑粉状物,即病原菌的厚垣孢子。 病原 担子菌亚门真菌。
1、米黑粉病又名瘤黑粉病,由瘤黑粉菌引起发病。 在玉米的整个生育过程中可陆续发生,一般苗期发病较少,抽雄后迅速增多,是玉米的重要病害之一,其中制种田比大田更为严重,母本比父本严重。 一、发病部位此病是局部侵染病害,凡具有分生能力的任何地上部幼嫩组织都可能被侵染发病。 不在节间,大多数是由于腋芽受侵染后组织增生,突出叶鞘而成。 病瘤大小不等,初期呈银白色,有光泽,内部白色,肉质多汁。
1、台县位于河西走廊中部,辖 9 个乡(镇),135 个行政村,总耕地面积 一熟制灌溉农业区,是全国重点商品粮基地县之一。 玉米是高台县的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 20042006 年稳定在 公顷左右(2004 公顷,2005 年 公顷,2006 年 公顷)。 玉米黑粉病过去在我县一直是零星发生,常年发病率 2%3%,基本不造成为害。 但随着制种玉米面积的扩大
、危害症状(一)丝黑穗病在苗期感染,而在后期表现症状。 雄穗受害,部分或全部花器变形,颖片增多,不能形成雄蕊,雄花基部膨大,其内充满黑粉。 果穗受害,除苞叶外,全部被病菌破坏,变成一大团黑色干粉。 (二)黑粉病是局部浸染性病害。 被害部分因病菌的刺激而肿大成瘤状。 病瘤表面包有白色或淡红色的薄膜,后期薄膜破裂,散出黑褐色粉末。 通常叶片和叶鞘上的病瘤较少,产生的黑粉也很小,而茎节和穗上的病瘤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