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胫病
2、腐欧氏杆细菌黑胫病变种。 病菌菌体短杆状,两端钝圆,周生 45 根鞭毛,无芽孢,革兰氏染色反应阴性。 在琼脂培养基上菌落灰白色,圆形。 发病规律病菌主靠带菌种薯传播,经伤口侵入。 切薯时切刀传染是病害传播的主要途径。 病菌侵入后在种薯表皮组织细胞间隙发育,沿维管束上下双向进入茎、根和块茎,分泌果胶酶,溶解胞壁中胶层,致细胞分离,组织解体,导致腐烂。 田间块茎间的再传染
2、染所致。 2侵染循环以菌丝体留在病残体上的病菌,遗落在土壤中和堆肥中越冬,或在种子上越冬。 也可以在带病的甘蓝种株上及其他十字花科蔬菜上越冬。 病菌在土壤中的病残体上可存活 23 年。 第二年条件适宜时,病菌产生分生孢子,在田间主要靠雨水和昆虫传播。 带病的种子,播种后病菌可以直接侵害子叶造成发病,随后侵染幼茎。 病菌侵入后,可以侵害薄壁组织和导管(又叫维管束),在导管中蔓延,使导管变黑。
2、无公害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 从无病株上选留种子,或采用 50温水浸种 20 分钟,或用种子重量 50%琥胶肥酸铜(湿性粉剂或 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种。 苗床土壤处理,每平方米用 35%枯净)可湿性粉剂8 克拌入 40 千克土,将 1/3 药土撒在畦面上,播种后再把其余 2/3 药土覆在种子上。 也可选用 30%苯噻氰(倍生)乳油 5 毫升,兑水 5 千克,稀释成 1000
2、氏杆菌属,菌体短杆状。 病菌对温度的适应范围比较广,1038的范围内均能生长良好,2527最适宜,45时则失去生活能力。 发病规律:该病主要是病薯带菌,通过切刀切薯传给种薯,造成母薯腐烂,并从母薯通过维管束和髓部进入植株地上茎。 后期病菌又从地上茎通过匍匐茎传入新生的块茎。 贮藏期间,病健薯接触,病菌可通过伤口或皮孔传染,传染快。 土壤中遗留的病薯和病残体也是初次侵染的来源。
2、氏杆菌属,菌体短杆状。 病菌对温度的适应范围比较广,1038的范围内均能生长良好,2527最适宜,45时则失去生活能力。 发病规律:该病主要是病薯带菌,通过切刀切薯传给种薯,造成母薯腐烂,并从母薯通过维管束和髓部进入植株地上茎。 后期病菌又从地上茎通过匍匐茎传入新生的块茎。 贮藏期间,病健薯接触,病菌可通过伤口或皮孔传染,传染快。 土壤中遗留的病薯和病残体也是初次侵染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