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木耳
菌早期切除进入发酵室 3 日内,如发现个别菌袋表面出现点状霉点,属未形成孢子的轻度污染,可按照无菌操作规程,左手持菌袋倒置,右手持切除工具(直径 1 25 厘米左右的薄铁管,事先烧灼杀菌),打开菌袋用薄铁管对准污染切割,霉菌即顺管内排出,然后将菌袋封妥继续培养,成功率可达 90%左右。 重新杀菌再利用1、进入发酵室 5 天内,其他管理正常,如果发现 70%以上的菌袋,种块不萌动,也没有杂菌污染。
丝洁白,像细羊毛状,毛短整齐,浓密,粗壮有力,齐头并进地延伸直至瓶底,生长均匀,上下一致,挖出来成块,不松散。 2、菌丝长满瓶后,在菌体表面一般会分泌出褐色水珠。 以后在瓶壁四周和表面出现浅黄色透明胶质耳芽。 3、菌种柱与瓶壁紧贴,瓶内壁附有少量白色水珠的为新鲜菌种。 若瓶底有浅黄色积水,菌柱离壁干缩,为老化菌种,不能使用。 4、正常的菌种有黑木耳特有的芳香气味,若有臭味和霉味
1、生黑木耳在我国的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南、四川、贵州、广西等省都有分布,尤其以东北地区木耳质量最好。 目前,辽宁地区段木栽培黑木耳也有一定规模,但真正掌握这一技术的人并不是很多,笔者根据多年栽培经验,将这一技术简述如下。 1 养营养是黑木耳生命活力的基本条件。 菌丝体所需营养主要靠菌丝分解木质素和纤维素来获得,初期以利用木质素为主,后期以利用纤维素为主。 度温度是黑木耳生长的必要条件。
1、木耳绿霉病症状菌袋、菌种瓶、段木接种孔周围及子实体受绿霉菌感染后,初期在培养料段木或子实体上长白色纤细的菌丝,几天之后,便可形成分生孢子,一旦分生孢子大量形成或成熟后,菌落变为绿色,粉状。 防治保持耳场,耳房及其周围环境的清洁卫生。 耳房、耳场必须通风良好,排水便利。 出耳后每三天喷 1 次 1%石灰水,有良好的防霉作用。 若绿霉菌发生在培养料的表面,尚未深入料内时,用 石灰水擦洗患处
1、单产和产量大幅度的增长,但还满足不了外贸出口和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 随着人工栽培技术的推广和发展,进一步推动了代用料栽培木耳新技术的试验研究。 目前主要以塑料袋栽培为主,其方法如下:(1)生产流程 40 天左右的栽培种(塑料袋)接种后经 2 个月左右栽培袋(塑料袋)开洞耳芽形成成熟采收第二次耳芽 710 天 1520 天 10 天形成成熟采收第三次耳芽形成采收 1520 天 10 天
1、几年来,其产品的消费量逐年大幅上升,从而引起市场价格的持续走高,加之黑木耳都是以干品出售,在流通环节中有其独特优势,不受时间与季节的限制,因此农民的种耳积极性也随之提高。 在发菌及出耳管理过程中,要把握其如下特性:木耳属中温型真菌,具有耐寒怕热的特性,所以南方的黑木耳不如北方的色黑、朵大、肉厚。 它对温度反应敏感,菌丝在 432均能生长,最适 2226,低于 10,生长受抑制;高于 30
1、子皮 73%、玉米芯 20%、麦麸 5%、石膏粉和白糖各1%。 将拌好的培养料装袋,常压灭菌 10小时,接入原种,室内培养菌丝,待45天左右菌丝长满全袋,在袋上开出耳孔后,即转到室外地沟出耳。 1米的地沟,沟两端还要挖出向两边延伸的漫坡。 沟上横架 2厘米粗的木棍用来吊挂料袋,吊袋前一两天,用喷壶将沟帮喷湿。 用 头各绑一只料袋的口,将其搭在沟上的木棍上,料袋垂入沟内。 为充分利用空间
耳、秋耳,都要在雨过天晴、耳片稍干后采收。 如果天气干旱,应在采收的头天傍晚均匀地喷一些水,在次日早晨露水干后采收,这样的木耳不易碎。 如遇连绵阴雨天气也必须采收,以免造成流耳。 通常用小竹刀或小刀沿着子实体的边缘插入耳根,割下耳片并挖出耳根。 及时制干采收后的鲜木耳含水量较大,如不及时制干,易腐烂变质。 制干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选晴朗天气,将采收的木耳薄薄地摊开暴晒天,达到制干程度即可
1、培场所选择栽培黑木耳场所可在室内也可在室外,常见的栽培方式有畦式栽培、挂袋栽培、层架栽培等。 目前普遍采用室外畦式栽培。 室外栽培的优点是阳光充足,空气新鲜,昼夜温差大,晴天晚上有露水可湿润菌袋,白天阳光充足可减少杂菌的感染,不利因素受自然气候影响大,因此要选好场地进行科学的管理。 室外栽培可选择通风良好的树阴下或搭遮阴棚。 要求邻近水源、地面潮湿、土地为沙壤土,场地选好后,建宽 ,高
2、或鱼网线打 68 道径,要求编制紧密,起到遮荫、保温、保湿的作用。 床准备采用浅地沟出耳床,地沟宽 110 米、深 2530 厘米、长度不限;要求床面平整,深浅一致,土壤密实,排列整齐。 做好耳床后,浇重水 1次,使床面吃足吃透水分,结合浇水在水口用输液管滴施 40辛硫磷以防治地下害虫,待床面上能下去人时,用甲基托布津 500 倍液喷洒床面消毒,然后立即摆袋。 同时,将草帘也用甲基托布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