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穗病
1、玉米丝黑穗病和黑粉病发生规律有何不同?玉米丝黑穗病和黑粉病都是真菌引起的病害。 (1)丝黑穗病:是一种系统侵染性病害,即 1 年只有 1 次侵染。 病菌以厚垣孢子在土壤、粪肥中越冬,成为第二年发病的主要侵染来源,附着在种子表面的厚垣孢子也可传病。 玉米播种后,厚垣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结合后产生侵染丝,从芽鞘、胚轴、幼根侵入。 病菌侵染时期为白尖期至七叶期以前,以三叶期以前侵染率最高,即播种后
1、米、灰苞等,是玉米生产上的常见病害。 随着杂交玉米的推广和种子的大量调运,本病逐渐扩展,在某些地区,已成为危害性严重的病害。 如云南省麻栗坡县董干镇 2003 年连片发病面积近 3000 亩,发病株率一般为 20%30%,严重的达 40%50%。 一、发病症状该病主要危害玉米的雌穗和雄穗,一旦发病,通常全株无一实粒。 有病雌穗除苞叶不受感染外,全部果穗变成一团黑粉,而外观完好,不易识别。
米”,雌穗发病除苞叶外,其余全被病菌破坏,外观仍像果穗,但内部全为黑粉(病菌原垣孢子)和一些散乱的黑色丝状物(维管束残余物),雄穗发病,部分或整个花器变形,基部膨大,内包黑粉,病株矮化。 玉米丝黑穗病以厚垣孢子在土壤中或种子表面或粪肥中越冬,第二年当玉米种子发芽时,原垣孢子也萌发侵入玉米幼芽。 已经侵入之后便随植株生长而到达穗部,该植株便报废。 玉米在 3 叶期前为病菌主要侵入时期,4期侵染较少
2、菌有寄主专化现象,小麦上的病菌不能侵染大麦,但大麦上的病菌能侵染小麦。 厚垣孢子萌发,只产生四个细胞的担子,不产生担孢子。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散黑穗病是花器侵染病害,一年只侵染一次。 带菌种子是病害传播的唯一途径。 病菌以菌丝潜伏在种子胚内,外表不显症。 当带菌种子萌发时,潜付的菌丝也开始萌发,随小麦生长发育经生长点向上发展,侵入穗原基。 孕穗时,菌丝体迅速发展,使麦穗变为黑粉。
1、状燕麦散黑穗病是我国南、北方燕麦种植区常见传病害。 主要侵害种子。 大部分整穗发病,个别中、下部穗粒发病。 病株矮小,仅是健株株高的1312,抽穗期提前。 病状始见于花器,染病后子房膨大,致病穗的种子充满黑粉,外被一层灰膜包住,后期灰色膜破裂,散出黑褐色的厚垣孢子粉末,剩下穗轴。 我国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内蒙古、四川、江苏、福建、台湾均有发生。 (图左)病原 担子菌亚门真菌。
1、 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危害玉米丝黑穗病是玉米生产中的重要病害。 20 世纪 80 年代由于选育和推广抗丝黑穗病的玉米品种。 沈阳市平均发病率不过 6%,但在 20 世纪 90 年代随着感病品种的大面积种植,丝黑穗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特别是 19961998 年大面积种植的掖单 13 及近几年的沈单 16 造成玉米丝黑穗病爆发性流行。 发病率在 严重者达到 46%,损失惨重。
2、超过接种鉴定时的菌种数量,一些抗丝黑穗病的玉米品种在田间仍表现为一定程度的感病。 病品种不合理种植在田间菌源富集的情况下,如果品种具有良好的抗病性,丝黑穗病一般也不会暴发。 但也正是因为多年病害发生较轻,人们忽视了玉米丝黑穗病暴发的危险性。 一些感病品种推广面积逐渐扩大,在丝黑穗病发生区域种植,为病害发生埋下了隐患。 候条件不利东北地区常常发生春旱,许多地区习惯抢墒早播。 播后若遇阶段性低温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粉病、灰包病或公甘蔗,属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分蘖期,该病在我国各产蔗省区普遍发生。 随着中国蔗区不断扩大,蔗田连年连作,甘蔗黑穗病日渐猖獗,高发病区黑穗病率达 30以上。 发病后蔗株从梢头长出一条黑色鞭状物,随后叶片、节间变细,最终不能形成有效蔗茎而降低产量和品质。 1、症状。 该病最明显特征是病蔗梢头有一条向下内卷的黑色鞭状物,称为黑穗鞭,长几厘米至数 10 厘米不等。
分布与为害】玉米丝黑穗病,分布广泛,是我国春播玉米区的重大病害。 由丝轴黑粉菌起。 【症状】玉米丝黑穗病在雌、雄穗抽出后表现症状。 发病早的植株,果穗和雄穗均受害,发病较晚的常果穗受害。 病果穗较健穗短,顶端尖,不抽花丝,整个果穗变成病瘿,后期苞叶张开,内部黑粉散落后,残留丝状的寄主维管束组织,似乱发状。 雄穗早期受害,整个花序变为厚垣孢子团。 【发病规律】玉米丝黑穗病一年侵染 1 次,无再侵染
、危害症状(一)丝黑穗病在苗期感染,而在后期表现症状。 雄穗受害,部分或全部花器变形,颖片增多,不能形成雄蕊,雄花基部膨大,其内充满黑粉。 果穗受害,除苞叶外,全部被病菌破坏,变成一大团黑色干粉。 (二)黑粉病是局部浸染性病害。 被害部分因病菌的刺激而肿大成瘤状。 病瘤表面包有白色或淡红色的薄膜,后期薄膜破裂,散出黑褐色粉末。 通常叶片和叶鞘上的病瘤较少,产生的黑粉也很小,而茎节和穗上的病瘤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