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穗病
、积极推广抗病品种目前我省审定推广种植的抗病性较好的品种有:晋单 43、晋单 44、晋单 48、农大 108、农大 84、泽玉 2 号、屯玉 52、强胜 1 号、中北 410、同单 36、京单958、富友 1 号等。 严格控制感病品种的生产应用,能够有效预防丝黑穗病的爆发。 2、适期播种,促进早出苗,出壮苗根据气候条件及时调整播期,避免盲目早播,缩短病菌在土壤中对玉米的侵染时期
1、生与防治 玉米丝黑穗病是玉米生产中常见的病害,黑龙江省一般年份发病率在 28%,个别严重的发生地块可达 3050%,甚至更高,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近年,我省玉米丝黑穗病发病率有上升趋势。 为了搞好玉米生产,减轻玉米丝黑穗病的危害,提高产量和品质,特提出如下措施供大家参考。 一、玉米丝黑穗病的病症玉米丝黑穗病的病原菌为丝胞堆黑粉菌,黑穗里形成的黑粉是病菌的冬孢子。
1、、发生症状:玉米黑穗病是苗期侵染的系统性病害,一般到穗期才出现典型症状。 雄穗受害多数病穗仍保持原来的穗形,部分小花受害,花器变形,颖片增长呈叶片状,不能形成雄蕊,小花基部膨大形成菌瘿,外包白膜,破裂后散出黑粉(冬孢子)发病重的整个花序被破坏变成黑穗。 病果穗较粗短,基部膨大,不抽花丝,苞叶叶舌长而肥大,大多数除苞叶外全部果穗被破坏变成菌瘿,成熟时苞叶开裂散出黑粉。 二、发生原因
2、)小麦散黑穗病:俗称黑疸、枪杆、乌麦等。 在冬、春麦区地均有发生,个别地块发病较重。 目前少数品种发生普遍。 病株抽穗略早于健株。 初期病穗外面包有一层灰色薄膜,小穗全被病菌破坏,种皮、颖片、子房全部变为黑粉,即病菌的厚垣孢子。 病穗抽出前,膜已破裂。 病穗抽出后,黑粉被风雨吹冲散,只剩个裸露的穗轴,在穗轴节部可见到残余的黑粉。 病穗上的小穗在大多数情况下全部被毁,有时只有下部小穗受害
2、,后期有些苞叶破裂散出黑粉,即病菌的冬孢子。 菌以散落在土中、粪肥或种子表面的冬孢子越冬,成为第二年发病的主要侵染源。 病菌侵染土壤温度范围为 2128,以 25最适宜,湿度在中等偏旱时最有利于病菌侵入,以土壤含水量 20%左右发病率较高。 每年种子田播期均在 4 月中下旬,此时温度较高,土壤墒情适宜,越冬孢子繁殖旺盛,造成玉米苗期丝黑穗病流行。 铁岭地区是辽宁省主要玉米繁种区
1、状燕麦坚黑穗病遍布国、内外燕麦种植区。 主要发生在抽穗期。 病、健株抽出时间趋于一致。 染病种子的胚和颖片被毁坏,其内充满黑褐色粉末状厚垣孢子,其外具坚实不易破损的污黑色膜。 厚垣孢子粘结较结实不易分散,收获时仍呈坚硬块状,故称坚黑穗病。 有些品种颖片不受害,厚垣孢子团隐蔽在颖内难于看见。 (图右)病原 担子菌亚门真菌。 异名有 垣孢子球形至椭圆形,黑褐色,表面光滑无刺突,大小 69m。
2、、登海 1 号、东单 60、丹 638、丹 639 等。 辽宁省发病面积 全省玉米面积的 主要品种为沈单 16 和丹 638,发病率在9%30%。 玉米丝黑穗病发病率即等于损失率。 估计今年因玉米丝黑穗病造成产量损失在 10%15%。 2 发生原因玉米丝黑穗病是以土壤传病为主,苗期侵染的病害。 病原菌为丝轴团散黑粉菌以冬孢子散落在土壤中,混入粪肥里或沾附在种子表面越冬,冬孢子在土壤中能存活
2、带菌率就高,第二年发病就重;相反,如果气候干燥,孢子难以发挥,当年种子带菌率就低,次年发病就轻。 2 发病症状大麦散黑穗病主要危害穗部。 发病初期病穗外面有一层灰白色薄膜。 病穗在未出苞叶前,内部穗已完全变成黑粉(病菌的厚垣孢子),病穗头刚露出苞叶时,即有黑粉散出。 病穗抽出后,黑粉被风雨吹散,只剩下裸露的穗轴。 如一株发病后,往往主茎和所有分蘖都会出现病穗。 3 子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