烘炉
下横铁处。 三线在篦子砖处。 30 、钢柱曲度:采用三线法进行测量。 计算公式如下 : e A = ac + (ba) —— E 式中 , A────炉柱曲度 毫米 a────上部钢丝线至炉柱正 面的距离 毫米 b────下部钢丝线至炉柱正面的距离 毫米 c────中部钢丝线至炉柱正面的距离 毫米 e────上 .中部钢丝线间的距离 毫米 E────上 .下部钢丝线间的距离 毫米 、保护板垂直度
对讲机2 部、记录本、粉笔 炉顶放散阀 放散管、放散阀接触面 对讲机1 部、记 四 试压操作: 通知风机工把风引到放风阀处,送风风压 30Kpa。 打开混风切断阀和混风调节阀,工长关闭放风阀给高炉、煤气净化系统送风。 通知风机工把风加到 20Kpa,高炉、煤气净化系统同时开始检漏。 加风顶压由 50—— 90—— 120—— 140—— 150Kpa 共 5 个阶段进行检漏。 每个阶段都详细检查
测垂直度 抵抗墙垂直度测量 抵抗墙外侧测点固定并标记 每 100℃ 测定一次 使用托盘及线锤 炉高测量 炉顶机、中、焦每隔10 个燃烧室的看火孔座砖上 每 100℃ 测定一次 测量队 基础沉降测量 土建沉降测点 每 100℃ 测定一次 同上 炉端墙膨胀缝变化测 量 炉端墙 30 毫米膨胀缝上下取两点,测点固定并标记 每 100℃ 测定一次 炉柱下部滑动检查 滑动点标记处 每 50℃ 检查一次
10℃ 升温速率使温 度升至 160℃后, 160℃177。 5℃保温 30 小时 .此阶段根据升温情况可以适当保压; 第四阶段:保温 30 小时后 .调节并汽旁路门提高炉内蒸汽压力使炉内温度以每小时 5℃的温升速度升至 200℃, 200℃177。 5℃保温 30 小时 ,其间可以用引风风板进行辅助通风调节。 第五阶段:保温 30 小时后,为了保证温度能够进一步提升,期间可加大排水量
友 7958062 13948856897 土建主管 沈世成 7958160 15247547840 碳素 调度 李建飞 7958163 15924493236 碳素 调度 刘永彬 7958292 13847451238 后勤部 总务员 孙景全 7958293 13948451108 后勤部 总务员 郝春飞 7958916 13948856810 煅烧安全员 毕镕成 7958937
期排水 . 10 安全措施 烘炉期 间除设立专职安全员负责日常安全工作外,现场还应专设烘炉班组兼职安全 监督员,具体负责现场的安全及安全检查工作。 烘炉前应组织 全烘炉的专业人员进行安全技 术交底。 告知安全危险点及危险控制措施。 按项目部组织机构 要求 分工, 各岗位明确职责。 项目部烘炉技术负责人进行现场烘炉技术交底及培训:必须使岗位专业人员 熟悉锅炉运行工况和系统,熟练地掌握烘炉机操作规程
热电偶 控制读数 坡面号 速率 /小时 (目标) 速率 /小时 (实际) 恒温号 最小恒温 最大恒温 实际恒温 高外壳MT1—MT4 水夹套液位 103— D 烘炉细节表 时间 T1A T1B T2A T2B AT BT T3A T3B MT1 MT2 MT3 MT4 结论 注意事项: 6. 1严格按烘炉步骤进行,严禁温度大幅度波动。 6. 2按时间、规定作好记录报表。 6. 3
温速度(℃ /H) 所需时间( h) 累计时间( h) 常温 150 5— 8 12 12 150177。 30 0 60 72 150250 6— 10 12 84 8 250177。 30 0 36 120 250350 8— 10 12 132 350177。 30 0 24 156 350600 1015 24 180 600177。 30 0 12 192 600常温 自然降温 、记录
℃。 注意事项 ( 1)所有烘炉温度检测数据都作为记录并将存档; ( 2)排湿孔上方周围应留足够排放空间,在锅炉启动后再封闭排湿孔; ( 3)在任何时间内都应该避免受热面管子过热或过烧。 ( 4) 除尘器 布袋须在烘炉完成后方可安装。 ( 5) 本方案采用锅炉带压烘炉,烘炉过程尽量不排汽、不排污。 9 烘炉温升曲线(附件 二 ) 烘炉曲线采用耐火材料厂家提供的要求来制定。 低温 烘
1000 1200 800 600 400 200 0 100 300 200 800 700 600 500 400 时间,小时 拱顶温度,℃ 1℃ /h ℃ /h 4℃ /h 7℃ /h ℃ /h ℃ /h 九 、应急 预 案 ( 事故应 急预案 见附件 三 ) 煤气中毒处理措施 当发生煤气泄漏造成 人员 煤气中毒 时 ,首先关闭 临时 煤气 闸 阀 ( DN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