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
客观事实为基础 ② 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 4)书写化学方程式遵守的步骤 例: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加热制氧气 ①写:在横线两边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 KClO3 KCl+O2 ② 配:方法:最小公倍数法 原则: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式前面配上系数,使各种元素的原子个数相等) 3 2=6 2KClO3 2KCl+3O2 ③注:注明反应条件:“↑”“↓”“△”“前气后气不用气”“前固后固不用固”
、垃圾资源的再生利用 [课堂活动 ] 大屏幕展示生产、生活中的各种垃圾,白色污染、建筑垃圾、电子垃圾(包括图片、数据)等等。 归纳垃圾的危害(形成垃圾应该妥善处理的思想) —— 垃圾的分类 ——垃圾的再生利用 —— 分组探究实验(塑料的热解) —— 小组讨论(不可回收垃圾的处理方法)—— 减少垃圾、回收垃圾,从我做起。 思考讨论:根据你了解知识分析对 废塑料、废橡胶 等废合成材料 如何回收 利用
下列叙述 不正确 . . . 的是 A、 a和 b不连接时,铁片上会有金属铜析出 B、 a和 b用导线连接时,铜片上发生的反应为: Cu2+ +2e= Cu C、无论 a和 b是否连接,铁片均会溶解,溶液从蓝色逐渐变成浅绿色 D、 a和 b分别连接直流电源正、负极,电压足够大时, Cu2+ 向铜电极移动 解析: A、发生置换反应,正确。 B、形成原电池,铜片作正极,溶液中 Cu2+ 先放电,正确
;为什么不用浓盐酸与石灰石反应制取二氧化 碳。 ( 3)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包括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两部分。 确定气体发生装置时,应考虑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 确定收集装置时,应考虑生成气体的性质包括 和 综上所述,制取 CO2的实验装置可组装成下图所示的装置 其中长颈漏斗的下端管口应伸入 以下,形成液封,否则生成的气体会。 ( 4)收集 CO2的方法是 ,因为 CO2的 密度 ,且 ,所以
20;„„。 学生心中依据的规律不一样,其摆放方式各有不同。 培养学生探寻规律的能力,动手能力。 [提示 ] 教材 14页“知识支持 ”,给出了铷、溴、碘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请同学们把它画在三张卡片上,并分析:依据前述规律,分别应放在哪个位置。 交流,动手 画出三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根据结构特点分别放在 相应的位置:铷在钾下面,溴在氯下面,碘在溴下面。 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 继续完善周期表
(学生看书并对氮气的用途进行总结 ) 稀有气体: 稀有气体是氦、氖、氩、氪、氙等气体的总称,这些气体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化学性质: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用途: ① 可用作保护气; ② 可制成多种用 途的电光源(氖灯 —— 红光灯:航空、航海的指示灯里充入了氖气,通电时发出红光,这种光能穿透浓雾;氙灯:广场、体育场、飞机场等场所所用的灯里充了氙气,通电时能发出比荧光灯强几万倍的强光
探究有什么认识,你认为科学探究一般过程是。 (板书) [模拟探究 ]:镁的性质(从看一看、折一折、溶一溶、烧一烧等粗放性的探究,向有目的的控制反应的条件,定量的分析充分的认识和合理的利用自然) 猜想: 实验设计: 进行实验: 记录现象: 结论: [讨论交流 ]:通过上述探究你对镁这种“新”物质有什么认识,生活中有什么用途。 四、 讲述:为了国际交流统一、使用的方便使用一些符号表示元素名称、 绿
+HNO3===KNO3+N2O 是 ( ) ,因此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pH小于 ,因此雨水中溶解是 SO2 ,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因此它们的性质存在的差异 ,因此伴有能量变化的都是化学反应 学生 在研究工业废水的利用中,把一瓶含氢氧化钠的废水的 pH调至小于 7,所采取的下列 方法 中,一定正确的是 ( ) ,再加入适量的蒸馏水稀释至无色 ,至溶液显紫色 ,至溶液显红色 ,至溶液显蓝色 二
变化。 推论:所有的燃烧都是化学变化吗。 所有的爆炸都是化学变化吗。 ,将重点及有疑惑的地方用红色笔标记出来。 特别注意理清4个实验步骤,目的。 频,尝试描述实验现象(从两方面来描述:①反应前后的颜色②反应前后物质的状态),并根据概念判断这些变化类型。 据概念来判断 对学( 3 分钟) 对桌交流总结《一》、《二》、《三》的 2。 同桌互换导学案用红笔互相批改。 群学( 5 分钟)
.金属 M 与 AgNO3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M+2AgNO3=M( NO3) 2+2Ag.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B.金属 M 可能是铝 C. M 的金属活动性比 Ag 强 D.反应前后 M 的化合价改变 20.某化学兴趣小组,为验证 Ag、 Fe、 Cu 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操作,其中可以达到实验目的组合是( ) A. ①③ B. ②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