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平衡
不再发生变化 ④ 单位时间生成 nmolZ,同时生成 2nmolY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C2.(江苏 )哈伯因发明了由氮气和氢气合成氨气的方法而获得 1918年诺贝尔化学奖。 现向一密闭容器中充入 1molN2和 3molH2,在一定条件下使该反应发生。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达到化学平衡时, N2将完全转化为 NH3 B、达到化学平衡时, N H2和
H 2O( g) ==CO 2+H2 起始: 0 0 变化: 平衡: 起始: 0 0 变化: 平衡: 在一定的温度下 , 可逆反应 A(g)+3B(g) 2C(g),下列说法不能表示该反应已达到平衡是 ( ) A、 C生成的速率与 C分解的速率相等。 B、 单位时间内生成 n mol
浓度 /molL1 t2 HI H2或 I2 t1 时间 /s HI H2或 I2 从正反应开始 从逆反应开始 1molH2+ 1molI2 2molHI 相当于 思考:达到相同平衡状态需什么条件。 思考:这两种情况是不是相同的平衡状态。 【 例1 】 在一定温度下 ,可逆反应A(气 )+3B(气 ) 2C(气 )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 ) A. C的生成速率与 C分解的速率相等 B.
+nB(g) pC(g)+qD(g) M点前:化学反应从反应物开始, v(正 )> v(逆 ) M点: 达到平衡 M点后:升高温度 A%增大 (C%减小 ),平衡左移, H﹤ 0 mA(g)+nB(g) pC(g)+qD(g) L线为平衡线,即 L线上所有的点都是平衡点 E点: v(正 ) v(逆 ) F点: v(正 ) v(逆 ) 3. ( 2020天津高考)向绝热恒容密闭容器中通入
如 H2PO4) 酸 质 子 + 碱H A c H + + A c 40 (二 ) 酸碱反应的实质 两个共轭酸碱对之间的质子传递反应 :酸把质子传递给碱后 , 各自转变为相应的共轭碱和共轭酸: 说明 : ( 1)溶剂 H2O 分子间也可以发生质子转移反应: 例 : HAc在水中的解离,由( HAc – Ac)与 (H2O – H3O+) 两个共 轭 酸碱对的半反应结合而成: H A c + H
g) C% t T1 T2 T1 T2 ( = ) 正反应是 反应 (放热、吸热) B% t T1 T2 T1 T2 ( = ) 正反应是 反应 (放热、吸热) 放热 放热 A B t1 t2 例 3. 二 .百分含量 (或转化率 )时间 温度图像 解法精要: “ 先拐先平,数值大 ” 在化学平衡图象中,先出现拐点的反应则先达到平衡,先出现拐点的曲线表示的温度较高或表示的压强较大。 小结
始投料量相等, 则建立的化学平衡是等效的, 简称 “ 等量等效 ”。 这种情况下的等效平衡中的 “ 等效 ” 指平衡体系中的各种性质( 各对应物的浓度、体积分数、转化率、物质的量 ) 是完全相同的。 类似于数学中的全等三角形,也可叫 “ 全等平衡 ”。 甲和丙容器内的平衡是完全相同的平衡(全等平衡)。 甲和假设乙(体积分数、物质的量分数、质量分数相等)是等效平衡,这种情况下的等效可理解为相似等效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用化学反应等温式判断反应方向 化学反应等温式也可表示为: rm l n l nffG R T K R T Q $rm l n l nppG R T K R T Q $对理想气体 rm 0ppK Q G $反应向右自发进行 rm 0ppK Q G $反应向左自发进行 rm 0ppK Q G $反应达平衡 上一内容
1 12OmfOmf2Omf2OmfOmrm o g ) ]O,(Hg)( C O ,[g ) ],(H+g),( C O[GGGGG【 例 】 (g )H(g )COO (g )HC O (g ) 222 1Omfm o lkJ G 0 53OmrO 1 4 e x pe x p RTGK32 计算
(HI) [H2] [I2] [HI] ① 0 ② 0 0 ③ 0 ④ 0 0 表二: N2O4(g)≒2NO 2(g) △ H 0 无色 红棕色 温度 (K) 初始浓度 (mol/L 平衡浓度 (mol/L) K c0(N2O4) c0(NO2) [N2O4] [NO2] 298 0 333 0 ①请计算相应温度的平衡常数。 ②分析表中数据,判断 K值随温度的变化关系。 观察、思考 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