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叶病
2、越夏,北方主要在越冬蔬菜或温室豆类植物上越冬。 翌年主要由首蓿蚜(播,发病后有明显的发病中心。 菜豆田或棚室栽培蚕豆易发病;播种过早、苜蓿蚜发生多、土壤干旱、气候干燥发病重。 防治方法(1)品种间有抗病性差异,选种抗病品种,注意从无病田留种,选择无病、健康饱满的种子播种。 (2)注意选择种植地块,应远离菜豆田和栽植菜豆的大棚或温室。 (3)适期播种,不宜过早,苗期发现病株要及时拔除
2、)等。 蚜虫传毒为非持久性传毒,传毒效率很高。 病害发生轻重与种薯带毒率直接有关,带毒率高栽植后田间发病率就高。 另外发病轻重也与蚜虫多少有关,蚜虫发生重病害就重。 高温干旱一般有利于蚜虫繁殖与活动,有利于加重病害发生。 管理粗放,植株长势弱发病重。 防治措施(1)建立无病留种田,选留无病种薯,单贮单藏。 栽植无毒健康种薯。 (2)适期早栽,使苗期与田间蚜虫盛发期错开,减少蚜虫过早传病。
米矮花叶病是一种世界性重要病毒病害。 1990 年以来在我国暴发成灾,山西发病最重,为害损失最大,成为玉米生产上的难题。 山西省农科院玉米所和植保所通过多年系统研究,研究出综合防治技术措施。 1、选用抗病杂交种采用自然诱发初筛和人工接种复选的鉴定方法,鉴定了 5465 份品种的抗病性,筛选出抗病丰产杂交农大 108、沈单 16、忻黄单 84、忻黄单 156、忻玉 110、晋玉 168、晋单 42
米矮花叶病,在整个生育期中均可感染此病,其中以苗期到 7 叶期发病最盛。 被害玉米病叶褪色失绿呈斑驳花叶状,早期感染的幼苗,根茎腐烂,过早死亡。 防治该病的综合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无病区种子及抗病品种,培育壮苗。 调整玉米播期春玉米提倡地膜早播,于 4 月底前播种结束。 夏玉米推迟到 6月中旬后播种,避免蚜虫高峰期与玉米易感病生育期相吻合。 提高抗病能力增施有机肥,调节氮、磷
生花叶病是花生病毒病的一种,近年来其发病率逐年提高,发病面积不断扩大,成为降低花生产量的主要病害之一,现将其防治措施介绍如下:株叶部在幼苗期就显出病状,叶片小而变形,病叶出现有规则的黄绿相间的条纹;开花初期,叶肉和叶脉的颜色明显不同;开花盛期,病叶出现不规则的黄绿相间的斑块;开花末期,病叶出现不明显的黄绿相间的斑块,病叶深绿色。 一般 6 月末开始发病,78 月为发病高峰期。
1、薯皱缩花叶病,也称甘薯潜隐病毒病。 病毒英文名称 寄主作物甘薯、旋花科、藜科及部分茄科作物。 病害诊断育苗期带病种薯发芽数比健薯多,病苗叶片初期皱缩细小,叶脉淡黄透明,后期叶片常形成淡绿与浓绿相间的花叶。 病苗扦插到田间后,病株叶片的叶缘多缺刻或呈不规则形,叶片显著皱小,重病株藤蔓短缩,叶片皱缩花叶,萎蔫枯死。 轻病株仍能继续生长,在 30以上高温时症状隐退,新生出的叶片与健株难以区别
分布与为害玉米矮花叶病,在我国各玉米产区均有发生。 由玉米矮花叶病毒(起,除为害玉米外,还侵染高粱、谷子等作物及杂草。 症状玉米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苗期受害重。 最初在心叶基部叶脉间出现许多椭圆形退绿小点或斑纹,沿叶脉排列成断续的长短不一的条点,病情进一步发展,叶片上形成较宽的退绿条纹,尤其新叶上明显,叶色金黄,组织变硬,质脆易折断。 有的从叶尖、叶缘开始,出现紫红色条纹,最后干枯。
整个生育期中均可感染此病,其中以苗期到 7 叶期发病最盛。 被害玉米病叶褪色失绿呈斑驳花叶状,早期感染的幼苗,根茎腐烂,过早死亡。 防治该病的综合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无病区种子及抗病品种,培育壮苗。 调整玉米播期春玉米提倡地膜早播,于 4 月底前播种结束。 夏玉米推迟到 6 月中旬后播种,避免蚜虫高峰期与玉米易感病生育期相吻合。 提高抗病能力增施有机肥,调节氮、磷、钾肥的用量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蔗)(一)病原花叶病病毒的病原体呈棒状,致死温度 4570,体外存活期 2 天左右,因不同的株系而异。 迄今为止,全世界共发现花叶病病毒株系有 14 个(AN),相互之间有交互保护作用,常可以在同一蔗株中分离出两个株系。 我国大陆目前为止已报道 2 个病毒株系,即 A、D 两个株系,且以 A 为优势株系,我国的台湾省发现有 A、B、D 三个株系。 花叶病寄主范围较广
2、斑粒多,种子褐(黑)斑粒率在 10%左右。 2、蚜虫传播大豆花叶病毒媒介昆虫主要是大豆蚜。 温度高降雨少,大豆体液浓度高,营养丰富对蚜虫的繁殖有利。 蚜虫数量越大和出现越早,早期病株越多,花叶病发生越重。 近几年大豆蚜虫的发生量较大,为大豆花叶病毒的发生提供了传播媒介,20002003 年蚜虫的发生量为每百株大豆有蚜虫近万头,有蚜株率在 90%以上。 二、发病症状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