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叶病
农业技术全集之植,菜花叶病(油菜重要病害,各地普遍发生,近年为害加重。 田间识别植株矮化,心叶沿叶脉呈现透明状,发展后叶脉褪绿呈花叶状或皱缩花叶。 重病株心叶畸形,花叶皱缩,全株矮化僵缩而死。 采种株发病,轻的可以抽薹,但花茎短缩,荚果弯曲变形,结实不良。 严重的在抽薹前全株即发生僵果死亡。 发病原因病毒可在冬季温室里生长的油菜、甘蓝等十字花科蔬菜植株体内存活越冬。 也可随种菜在窖内越冬
2、上部嫩叶多呈皱缩花叶状。 2、芽枯型植株顶稍及侧枝顶芽呈红褐色或褐色,萎缩卷曲,最后变黑色枯死,并发脆易断,植株矮化。 开花期多数花芽萎焉不结荚。 结荚期荚上生圆形或不规则褐色斑块,荚多畸形。 3、褐斑型这是花叶病在豆粒上表现的症状。 其斑驳色泽与豆粒脐部颜色有相关性:褐色脐的豆粒,斑驳呈褐色,黄白色脐的斑驳呈浅褐色,黑色脐的斑驳呈黑色。 从病种子长出的病株上结的种子斑驳比较明显。
2、及叶腋长出的丛生分枝增多,叶片呈线状,色淡,并畸形。 病株不结果或结果少,所结果坚硬,圆锥形。 (五)卷叶型。 叶片边缘向上卷曲,叶脉间黄化,小叶似球形,畸形卷曲,使植株萎缩。 (六)黄顶型。 植株顶部叶片出现褪绿色或黄化,叶小,叶面皱缩,病叶中部稍突起,边缘卷曲,植株矮小,分枝增多。 二、防治措施(一)选栽抗病杂交品种。 (二)留种与种子处理。 从无病留种株上采收种子,选用无病种子。
2、环境很敏感,抗性降低。 少数叶片有花叶而不变形,只是呈现鲜黄色病部或乳白色杂色,或发生褪绿斑点和扩散形花叶。 只有少数感病严重的植株全树黄叶、卷叶和大枝出现溃疡。 高温适宜于这种病株的明显出现。 蔷薇科植物白色花瓣发生玫瑰色斑驳。 有时新梢的木质部出现大而深的条纹,但对树皮无损害,没有开裂和坏死。 最早的叶片呈现斑点,穿透背面。 (2)病害循环与流行据美国报道,有 20的桃
2、 5262,稀释终点 外存活期一周。 但病叶经 1下快速干燥后保存在干燥条件下,病毒可存活几个月到一年。 发病规律Y 病毒可通过汁液机械传染,又可经蚜虫传染,传毒蚜虫可达 20多种,其中以桃蚜为主。 传毒方式为非持久性传毒。 病毒随种薯贮存越冬后,成为翌年田间的主要病毒侵染源,经田间蚜虫传播后,扩展蔓延很快,传毒效率很高。 病害发生轻重与种薯带毒率直接相关,而田间影响发病程度的主要因素是温度
2、传染。 昆虫中以咀嚼式口器的蝗虫等可以传病。 菟丝子也可以传毒。 内生集毒菌的游动孢子可传播病毒。 实生种子传毒问题尚未明确定论。 病毒症状在 1620的相对低温下表现明显,而在 28以上时,症状表现轻微甚至隐症。 病毒在植株体内的运转速度因株系、感染时间、品种特性以及植株内是否存在其他病毒而定,同时与植株的生育期有关。 在株龄 5周的病株体内,病毒的运转速度比在3周株龄体内要慢得多。
2、主。 种子不带毒。 2、豇豆蚜传花叶病毒(病毒粒体线条状。 主要通过桃蚜、棉蚜和豆蚜传毒;汁液摩擦接种也能传毒;种子也有约 810%的带毒率。 除侵染豇豆外,还能侵染绿豆、利马豆和苋色藜、昆诺藜等。 3、豇豆花叶病毒(病毒粒体棒状,长约 750 纳米,病汁液稀释终点 30004000 倍。 主要通过病汁液摩擦接触传毒,棉蚜、桃蚜亦可传毒。 一般豇豆种子不带毒,但洋豇豆种子有一定带毒率。
2、液致死温度 5565,稀释限点 1001000 倍,体外保毒期 6天。 发病规律病毒主要在田间或北方温室内寄主作物活体内存活越冬,也可在田间寄主杂草宿根内越冬。 病毒汁液摩擦可以传播,但田间最重要的传播途径是蚜虫传播。 传毒蚜虫主要种类,桃蚜、瓜(棉)蚜、胡萝卜微管蚜;萝卜微管蚜。 均为非持久性传毒。 土壤、种子不传毒。 一般高温、干旱有利于花叶病发生,蚜虫重,花叶病发生也重。
2、成的一种生理病害。 其特征是:黄叶从新梢的顶端嫩叶开始,越往枝节条的下端,老叶表现越轻。 叶片受害后,叶肉变黄,叶脉两侧仍为绿色,故呈绿色网纹状。 严重时,叶片失绿加重,变成白色,并在失绿部分出现锈褐色枯斑或叶缘焦枯,引起落叶。 (二)发病机制不同:(1)果树花叶病:病毒存在于果树根、枝、花、叶、果实当中,破坏果树内部组织正常的新陈代谢,致使其营养物质和能量,分别合成病毒的蛋白质及核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