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
母亲此时,自己的情况是怎样的。 身患绝症 却担忧儿子瘫痪 在那段日子里 —— 那是好几年长的一段日子,我想我一定使母亲作过了最坏的准备了,但她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你为我想想。 ”事实上我也真的没为她想过。 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
去看看吧。 ” 她憔悴的脸上显出央求般的神色。 “ 什么时候。 ”“ 你要是愿意,就明天。 ”“ 好吧,就明天。 ” 我说。 我的回答让她喜出望外。 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 “ 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 哎呀,烦不烦。 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 ”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 “ 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 她憔悴的脸上显出央求般的神色。 “ 什么时候。 ”“ 你要是愿意
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加倍的。 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她自己而不是儿子,可事实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也行呢,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找到 这样一个母亲
2.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 ” 3. 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4. 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 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 …… 她忽然不说了。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 她比我还敏感。 “ 我 ” 的 “ 暴怒无常 ” ,母亲逆来顺受,表现出极大的理解、忍耐和宽容。 “ 悄悄地 ”“ 偷偷地” 等词语
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1、作者在文章中提到了哪两位母亲。 2、作者对这两位母亲怀着怎样的感情。 “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 对 “ 生身母亲 ” 的感情 1、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 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 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默读课文,看看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对“ 生身母亲” 怀着同样祟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对 “ 生身母亲 ” 的感情 我痛哭了几天 , 食不下咽 , 寝不安席。 我真 想随母亲于地下。 我的愿望没能实现 , 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 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 ,是灵魂不全的人。 我怀着不全的灵魂 , 抱终天之恨。 一想到母亲 , 就泪流不止 , 数十年如一日。 ( 从这段话中 ,
了母亲关心我的哪几件事。 明确:( 1) “我 ”发脾气时,母亲对我的抚慰。 ( 2)母亲重病缠身时,却不告诉儿子,不想给儿子增添痛苦。 ( 3)母亲央求 “我 ”去看花。 ( 4)母亲的临终嘱托。 以上问题学生在独立阅读中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得到各种各样的答案,以此来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品读感悟,沟通情感 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作者以朴素的感情
小说 《 法学教授及其夫人 》 ,其后陆续发表了 《 我们的角落 》《 在一个冬天的晚上 》 、 《 山顶上得传说 》 等小说。 其中 《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 和 《 奶奶的星星 》分别获得 1983年和 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著有散文集 《 我与地坛 》 《 秋天的怀念 》 《 病隙碎笔 》 史铁生 1951年生于北京,年轻时双腿瘫痪,后来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一直靠透析维持生命
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 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妹妹也懂。 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 课文 3 “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
两位母亲有着同样的情怀,那就是崇敬、爱慕、怀念,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 1自然段) ( 13自然段 ) 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1、作者在文章中提到了哪两位母亲。 作者对这两位母亲怀着怎样的感情。 “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 体会对 “ 生身母亲 ” 的感情 找句子 ( 这里写出了“我”失去母亲之后的伤心、痛苦和悔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