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菇
1、黄菇,系近年驯化的野生品种,至今尚无形成规模化生产,偶有少量上市。 基料准备基本配方:棉籽壳 250 公斤,过磷酸钙 5 公斤,石膏粉 4 公斤,尿素1 公斤,食用菌三维营养精素(拌料袋)1 袋。 注意要点:配料时根据自身的技术水平,尽量调高基料含水量;播种后菇棚温度保持在 2025。 菇棚处理连续喷洒 2 遍百病去无踪,间隔 2 天,按每 20 平方米一袋的用量
1、年来,由于秀珍菇效益好,又能填补夏季食用菌产品的空白,江山市秀珍菇生产迅速发展,2004 年总数已超过 800 万袋。 但近段时期,江山部分菇场出现一些死菇现象,经观察,明确死菇是由黄菇病引起。 子实体变色腐烂发臭的细菌性病害,一般以头潮菇发病比例较高。 发病时菌袋表面有粘液状病原菌出现,部分菌丝有泛黄症状,严重时病菌直接侵害菇体,使受害菇出现病斑、发黄,乃至死菇。
养料配方:以玉米芯或稻草为栽培主料,另加辅料麦麸 20、玉米面粉5、石灰 2、石膏 1、蔗糖 1,料内含水量 65。 2 装袋灭菌:采用 17 厘米45 厘米米的耐压聚乙烯塑料袋,将拌匀的料装入袋中,松紧适宜,两头线绳扎紧。 然后上砖砌式常压无菌灶灭菌,当温度达 100时,维持恒温 810 小时,之后熄火,自然冷却,然后取出置于接科室内。 3 接种培养:将灭过菌的料袋,搬入接种室内
1、黄菇因其生长势强,抗逆性好,易栽培推广,生物效率高等特点,在山东省开发前景非常广阔。 山东省是植棉大省,近几年棉花种植面积更是直线上升,棉籽壳质优价廉,现以棉籽壳为主料,采用发酵料平面栽培,继代栽培榆黄菇生产技术介绍如下。 一、菌种生产1、菌种选择选择生长势强、抗逆性好,高产稳产,适应温度范围较广的菌株,如榆黄黄丝生长温度 535 度,以 2030 度为宜,子实体分化生长的温度 1030 度
得病的原因:主要是低温季节管理不当,在低温季节菇棚内湿度有可能过大,喷水过度,菇体上附着游离水过多,吸水后不能蒸发,致使菇体新陈代谢减弱,造成各种病原菌乘虚而入,大量繁殖,而引发子实体的各种病害;发病原因之二是持续低温天气,造成菇棚内温度过低,食用菌子实体长期处于不良的生活环境而导致发病;发病原因之三是有的食用菌品种出菇期处于 34 茬,菌袋内营养不良,现蕾后的子实体得不到充分的营养供应
2、假单孢杆菌。 该菌适生于环境潮湿、有机质丰富的基质上,在高温高湿,通风不良的环境下,有利于该菌的发生和生长。 老栽培场地环境恶化,消毒不彻底。 棚内废弃培养料,残次菇及菇柄随处都是,脏乱差使病菌有了栖息和繁衍之地。 现在平菇的栽培主要是以生料或发酵料为主,栽培料本身带菌而造成该病的发生。 使用的水或覆土材料中带菌。 菌株抗病能力差或菌种质量差,以及栽培户管理不善导致栽培袋菌丝纤细,抗性减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