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萎病
农业技术全集之植,萎病的生态防治技术 棉花枯、黄萎病是棉花的重要病害,直接影响棉花的产量,病害严重时可使棉花绝产,因此是限制老棉区棉花产量提高的重要因素。 实际生产中要选用抗枯、黄萎病性好的品种。 市场上虽有多种针对黄萎病的药剂出售,实际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因此,除控制好枯、黄萎病的传播途径外,从栽培耕作学的角度出发,改变棉花枯、黄萎病发生的生态环境,使之不利于枯、黄萎病的发生,从而减轻棉花枯
农业技术全集之植,然条件下苗期很少出现症状。 一般在46 片真叶期开始显症,生长中后期棉花现蕾后大量发病,初在植株下部叶片上的叶缘和叶脉间出现浅黄色斑块,后逐渐扩展,叶色失绿变浅,主脉及其四周仍保持绿色,病叶出现掌状斑驳,叶缘向下卷曲,叶片由下而上逐渐脱落,仅剩顶部少数小叶,蕾铃稀少,棉铃提前开裂,后期病株基部生出细小枝。 纵剖病茎,木质部上产生浅褐色变色条纹。 夏季暴雨后出现急性型萎蔫症状
农业技术全集之植,、轮作倒茬效果好。 生产实践和科学试验证明,轮一年可以减轻发病 20%,2年减轻发病 30%,3 年减轻发病 45%。 4 年减轻发病 65%左右。 二、增施钾肥挺管用。 施钾肥和有机肥的棉田黄萎病病株率明显低于对照。 因此,在施足氮、磷、微肥的基础上,中等肥力地块亩施纯钾 10 公斤、农家有机肥 2 方,可减轻黄萎病的发生。 三、土地平整发病轻。 平整好棉田,消灭死洼地
2、黄萎病作为棉花的一种恶性传播病害,很容易随浇灌耕作过程传播,造成点片式发生。 因此,倡导棉花造墒采用沟灌。 这样,既节水、节能利于保墒,又可以防止病菌随水流大片蔓延传播。 四、强调选用硫酸脱绒和包衣种子。 棉花短绒极易携带病菌,使种子本身就成为致病源。 而棉花种子加工过程的硫酸脱绒能够有效的杀死棉种短绒携带的病菌,减轻病害。 另外,包衣种子由于包衣剂中含有 88 种杀菌药剂及农药
2、一步衰老,最终棉花黄萎病的发病株率几乎都是百分之百,但只要是发病较晚而且局限在下部叶片,对棉花产量不会造成什么影响。 当前抗耐黄萎病的品种不少,只要采取综合措施保持棉株体质健壮,对棉花黄萎病是不难控制的。 这些措施包括:保持较深的耕作层、安全使用除草剂、施足底肥,使根系健壮发育;增施有机肥,增加土壤中的有益菌以削弱病菌;增施钾肥,增强棉株抗病能力;花铃盛期满足水肥供应,不使棉株超负荷结铃等。
2、气象部门天气预报,6 月中旬平均气温为 22左右,比历年和去年同期偏高 1;平原区降水量为 8 毫米左右,比历年同期略偏少,比去年同期偏多 象条件有利于该病的发生和蔓延。 现正值向日葵现蕾期,是黄萎病发生始期,提醒农民朋友要做好该病的防治工作。 具体防治方法如下:一、叶面喷雾:发病初期,选用 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 500600 倍液,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或
1、状病株叶色均匀褪绿成为浅黄色,叶片变薄,质地也较柔软,植株分蘖猛增,呈矮缩丛生状,根系发育不良。 苗期染病的植株矮缩不能抽穗;后期染病的发病轻,主要表现为分蘖增多,簇生,个别病株出现高节位分枝,叶片似竹叶状。 病原 简 类菌原体。 电镜观察病叶超薄切片可见到筛管细胞中有椭圆形或卵圆形类菌原体,大小 80细胞壁,只见单位膜有 3 层,两层为蛋白质膜,中间为类脂膜。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萎病综合防治技术问答1、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病症状主要有哪些不同。 枯萎病叶脉变黄,黄萎病叶肉变黄。 枯萎病容易落叶成光杆,黄萎病有的年份后期落叶成光杆。 枯萎病株型矮缩节间变短,黄萎病稍矮缩。 剖秆后枯萎病维管束变为深褐色,黄萎病为淡褐色。 枯萎病在现蕾期为发病高峰期,黄萎病发病高峰期在 8 月下旬的花铃期。 有的年份夏季久旱后暴雨或大水漫灌后,容易发生急性黄萎病。 2
农业技术全集之植,才是良方 一、轮作倒茬效果好。 生产实践和科学试验证明,轮一年可以减轻发病 20%,2年减轻发病 30%,3 年减轻发病 45%。 4 年减轻发病 65%左右。 二、增施钾肥挺管用。 施钾肥和有机肥的棉田黄萎病病株率明显低于对照。 因此,在施足氮、磷、微肥的基础上,中等肥力地块亩施纯钾 10 公斤、农家有机肥 2 方,可减轻黄萎病的发生。 三、土地平整发病轻。 平整好棉田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棉花主要害虫棉铃虫得到控制今天,黄萎病已成为影响棉花产量和品质的最主要障碍因素。 从海岛棉中分离克隆抗黄萎病基因,然后转到陆地棉,培育抗病丰产品种,是解决棉花抗黄萎病的有效途径。 黄萎病是棉花的最重要病害之一,有棉花的“癌症”之称,1935 年传入中国。 自上世纪 80 年代末枯萎病得到控制后,黄萎病上升为棉花第一大病害,1993年全国大面积发生,此后连续多年严重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