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霉病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状我国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棉区后期棉铃上时有发生,据观察主要发生在棉花疫病、炭疽病侵染过的棉铃上,棉铃表面长有灰绒状霉层,病情严重的造成棉铃干腐。 病因 半知菌亚门真菌。 分生孢子梗细长,数根丛生,有分枝,深褐色,顶端具 1分枝,分枝顶端簇生分生孢子成葡萄穗状,梗大小 9606m)分子孢子单细胞无色,短椭圆形聚集成堆,灰色,大小 12m),病菌能形成菌核。
2、尽可能延长放风时间,防止湿度过大,叶面结露。 室外最低气温为 8以上时,夜间不要关闭风口。 湿度特别高时应开启前部放风口,加强排湿。 连阴雨天气也要坚持适量放风。 (2)清除病株残体。 及时清除病叶、病花、病果。 为防止病菌分生孢子散飞传播,可用塑料袋套摘发病的叶、花、果,带出室外深埋,防止再侵染。 及时摘除生命力衰弱、败谢且仍留在果实上的花冠,防止病菌趁虚侵染。 (3)药物防治。
2、2 年春天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 病菌最适宜生长的条件是温度在 1527,空气相对湿度大于 75%。 特别是在夜间受冻,而白天高温、高湿的条件下,韭菜发病更为严重。 三、般津南青品种抗病性较强。 加强肥水管理,特别是保护地栽培,要加强通风,降低空气湿度;适当控制浇水,防治保护地内过度潮湿;增施磷、钾肥,少施氮肥,提高植株抗病力。 同时,每次收割完毕,及时清理病叶残体,带出田外烧毁。 亩用
2、病相区别。 (病原)此病以属于半知菌亚门的葱腐葡萄孢菌,致病力最强。 此外,还可从病株上分离葱鳞葡萄孢菌和葱细丝葡萄孢菌。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遗落于田间的病残体和土壤中的菌核,可较长期地存活;初次侵染后在病斑上再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气流、雨水或灌溉水传播。 从伤口侵入后,再蔓延到鳞茎的颈部和肩部。 低温、高湿是流行、发病的条件。 收获前遇雨,收获前不能充分琼晒,也会招致发病。
2、内带出温室外深埋或烧毁。 (4)控制灌水量及灌水次数。 浇水要选在晴天进行,切忌阴天浇水。 上午尽量保持较高的温度,以尽快使温室顶部露水雾化;下午适当延长放风时间,加大放风量,以降低湿度。 在花期及幼果期,即使阴天多、温度低,也应及时放风。 此外,采用地膜覆盖可减轻灰霉病的发生。 (5)控制速效氮肥的使用,防止新梢徒长,搞好果园的通风透光。 (6)温室内最好不要间作油菜、莴苣
2、降雨或高湿条件,病菌侵染花器引起花腐,带菌的花瓣落在叶片上引起叶斑,残留在幼果梗的带菌花瓣从果梗伤口处侵入果肉,引起果实腐烂。 病原菌的生长发育温度为 030,最适温度为 20左右。 与果实软腐病相比,在 20以下的温度中,灰霉病源菌生长旺盛。 因此灰霉病在低温时发生较多,病源菌在空气湿度大的条件下易形成孢子,随风雨传播。 三、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1)实行垄上栽培,注意果园排水,避免密植。
2、大水漫灌,造成土壤和棚内湿度过大,引发病害;放风不及时或棚室底口的冷风直接侵袭,加重病害发生。 三、据天气变化情况,在中午打开一定量的棚膜,进行通风降温、降湿。 通过放风调控,使棚室内的最高温度不 25,昼夜温差不超过 10,棚内相对湿度控制在 75%以下。 注意应在棚室底口增加围裙,严禁由底口放风。 是选用抗病品种;二是施足基肥,基肥使用以有机肥为主,适当增加磷、钾肥料的使用量
2、向上卷曲,叶缘萎缩、枯焦。 花蕾遭受侵染后,难以开放,花瓣转为红色。 幼果受害后发育受阻,并且逐渐干枯。 这两种病害的共同点,一是均为真菌性病害,均在病株残体上越冬;二是均忌连作种植;三是气温在 12范围内,在高湿条件下均易发病。 针对草莓灰霉病、白粉病的生态特点,须从农业措施和化学防除两方面着手防治。 一、农业防治:一是进行水旱轮作,连续种植一般不能超过 2 年;二是改善水系设施
2、阴雨天较多的年份,气温偏低,通风不及时,棚室内湿度大,易使灰霉病发生和流行。 (2)防治方法农业防治加强田间管理,创造有利于西葫芦生长的环境条件。 控制棚室内的湿度、温度,注意通风透光,减少对灰霉病发生有利的因素。 清洁田园,彻底清除上茬植株病残体。 发病初期,趁病部未长出灰霉病斑之前及时摘除病叶、病瓜和病花(包括雄花在内),以防止病菌扩散,并将病残体带出棚室外深埋。 药剂防治未发病前
2、叶缘或积水的叶面开始侵染,形成圆形至椭圆形斑,叶缘病斑呈弧形,初为水浸状,逐渐扩大呈黄褐色,有明显轮纹,上生灰霉。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核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或土壤表层内越冬。 主要通过气流传播,也可通过未腐熟的沤肥或通过浇水扩散。 病菌适宜温度为 2最适温度 23。 保护地气温 20左右,连续相对湿度 90%以上时容易发病。 植株叶面有水滴、管理造成伤口、生长衰弱容易染病,特别是春末夏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