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霉病
2、(4)控制灌水量及灌水次数。 浇水要选在晴天进行,切忌阴天浇水。 上午尽量保持较高的温度,以尽快使温室顶部露水雾化;下午适当延长放风时间,加大放风量,以降低湿度。 在花期及幼果期,即使阴天多、温度低,也应及时放风。 此外,采用地膜覆盖可减轻灰霉病的发生。 (5)控制速效氮肥的使用,防止新梢徒长,搞好果园的通风透光。 (6)温室内最好不要间作油菜、莴苣、辣椒等易感染灰霉病的作物。
2、成活,最适温度 20左右,相对湿度 90%以上。 当温度低于 4,高于 30时,病害停止发展。 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附着在病残体上或以菌核在土中越冬。 借气流、雨水和农事操作传播。 低温、高湿是发病的主要条件,湿度是发病的关键。 田间有 6 小时以上的结露,病害流行。 当田间温度在 15以上,相对湿度 80%时就会发病;当温度 20左右,相对湿度 95%以上时,灰霉病严重发生。
2、0多雨时病害发展迅速。 病菌最易从植株的伤口、萎蔫的花瓣、衰弱和枯死的组织侵入。 病菌在病残体上或土壤中越冬,翌年可随气流、水溅和田间农事操作传播蔓延。 (2)防治措施栽培措施和保护地内环境控制:设施内注意通风排湿,使空气湿度在 85%以下,温度白天控制在 26以减少病害的发生。 采用高畦地膜覆盖栽培,灌暗水,有条件的可采用滴灌,不漫灌浇水,防止田间湿度过大。 设施内有时可提高温度达 33
2、后始见发病,因棚内生态条件适合发病,只要有菌源,病情就会不断加重。 此病菌还可侵染大葱、大蒜等葱蒜类蔬菜。 洁田园。 收割后,及时清除病残体,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防止病菌蔓延。 棚内适时通风降湿是防治灰霉病关键:通风量根据韭菜长势确定,注意要肩部通风,千万不要通底风。 培育壮苗注意养茬:多施有机肥,及时追肥浇水、除草养茬,增强植株抗病能力。 棚内发病初期采用烟雾法或粉尘法:烟雾法用
2、白色粉状物,严重时叶片向上卷曲,叶缘萎缩、枯焦。 花蕾遭受侵染后难以开放,花瓣转为红色。 幼果受害后发育受阻,并且逐渐干枯。 这两种病害的共同之点表现为:均为真菌性病害:均在病株残体上越冬;均忌连作种植;气温在 1225范围内,在高湿条件下均易发病。 针对草莓灰霉病、白粉病的特点,须从农业措施和化学防除两个方面着手防治。 农业防治:进行水旱轮作,连续种植一般不能超过 2 年;改善水系设施
2、以在较低温度时萌发有利。 病害发生与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 低温、高湿是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 栽植过密,偏施氮肥,植株生长过旺,园内光照不足,或连续阴雨、园地排水不良,地面湿度大等,均适于病害发生。 果实着色初期至中期抗病力最弱,最容易感病。 另外,发病程度也与品种有关。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2、农业防治:早春及时清除枯枝枯叶,发病初期摘除感病花序,剔除病果,减少菌源;合理密植
2、量加大棚膜与地面的夹角,以利增强透光强度,并减少水滴,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及时摘除开败的残花和柱头,减少初次侵染。 经常清除棚膜表面尘埃,以利增温透光。 定植后及时覆盖地膜,以利降低空气湿度。 化学防治:提倡以防为主,花前即开始用药。 目前比较理想的药剂是嘧霉胺系列。 一是 40%隆利可湿性粉剂,该药具有内吸传导和熏蒸作用,成本较低,而且便于冬季保管。 使用浓度为 1000倍液,二是
2、。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菌核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也可在贮窖中病肉质根上越冬。 发病后,病部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贮窖内还可借管理人员操作和通风换气传播,反复进行再侵染。 病菌喜温和、高湿条件。 发病适温 20左右,湿度饱和易发病。 肉质根受冻或机械损伤,可加重发病和病害扩展。 防治措施(1)选用较抗病品种。 (2)选地势平坦、肥沃地块种植,栽植前精细整地、施足粪肥。
2、马林 40水 2于床土上,覆膜消毒 4是定植前用 65%甲霉灵超微可湿性粉剂(下简称甲霉灵)或 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速克灵)1000 倍液喷洒幼苗,使幼苗带药移植,高垄或半高垄栽培,并覆盖地膜;三是浇水要选晴天早上进行。 浇水前喷甲霉灵或速克灵,浇水后闭棚,使温度达 35氏度,闷棚 1h 后放风排湿。 清洁田间,及时清除田内的败花、病果、病叶,并将其带出室外深埋或烧毁。 科学放风
2、白色,而在葡萄园内的侵染则呈灰色。 果实感病后,其内部化学成分发生显著变化,单宁及某些芳香物质遭到破坏。 、雾、露水及高湿度最适病菌孢子的产生及侵染。 孢子发芽最适温度为 26,侵染的速度取决于温度、湿度及果皮表面是否存在露珠。 如果果皮上存在水分,病菌也可以不通过伤口侵染。 在 12以下侵染需 1224 小时,在 2以下为 1836 小时。 只要孢子发芽所需要的湿度得到满足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