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霉病
2、菌亚门真菌,是中温高湿性病害,病原借气流、雨水传播。 气温1621,相对湿度 92%以上,降雨偏多易于流行危害,软腐病属细菌性病害,病原借雨水、灌溉水、肥料、昆虫传播,遇 1520,降雨偏多条件易于流行危害。 三、杷果园要注意开好排水沟,外沟深度 80厘米以上,保证果园捧水,防止病原随水传播。 合修剪清除病枝残体,摘除病花穗和病果,减少菌原量,减少病原基数。 施有机肥,增施磷钾肥
2、。 病菌菌丝发达,有隔;分生孢子梗长而粗壮,褐色,较直,上部具分枝,分枝上生出小梗,小梗顶端膨大,聚生葡萄穗状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椭圆至卵形,单胞,无色。 后期病菌可产生深褐色、球形或扁粒状的菌核。 发病规律病菌越冬场所广泛。 菌核在土壤里,菌丝体及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土表及土内,以及种薯上,均可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来源。 在田间,病菌分生孢子借气流、雨水、灌溉水、昆虫和农事活动传播,由伤口
2、倍液,或 50异菌脲(扑海因)可湿性粉剂 800一 1000倍液,或 25万霉灵(乙霉威)可湿性粉剂 800倍液,或 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 10001200 倍液,或 50多霉灵可湿性粉剂 600一 800倍液,或 65甲霉灵可湿性粉剂 600800 倍液,或50灭霉灵可湿性粉剂 600800 倍液,或 50利得可湿性粉剂 600800 倍液,或 50%多霉清可湿性粉剂 600一
2、体上越冬,或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 分生孢子借气流、灌溉水和田间操作传播。 花期是病菌侵染的高峰期,幼瓜膨大期浇水后,因湿度大而使病果猛增,这是烂果的高峰期。 发病的适温 20左右。 相对湿度 75时病害开始发生,相对湿度达 90以上时,发病严重。 可见,灰霉病菌喜低温、高湿和弱光条件,加上肥料不足,长势弱,浇水过多,放风不好,更利于病害发生发展。 (2)防治方法农业防治使用无滴膜
2、白色,而在葡萄园内的侵染则呈灰色。 果实感病后,其内部化学成分发生显著变化,单宁及某些芳香物质遭到破坏。 、雾、露水及高湿度最适病菌孢子的产生及侵染。 孢子发芽最适温度为 26,侵染的速度取决于温度、湿度及果皮表面是否存在露珠。 如果果皮上存在水分,病菌也可以不通过伤口侵染。 在 12以下侵染需 1224 小时,在 2以下为 1836 小时。 只要孢子发芽所需要的湿度得到满足时
2、5以下,20时关闭通风口。 晚上保持 1315。 要在晴天上午浇水,浇水后立即闭棚提温,33以上闷 1h 放风排湿。 带药喷花蘸花会加速灰霉病的传播,可采用 1025 防落素液进行喷花处理,并在其中加入 灭霉威或特立克。 当番茄一个花穗上开花 23 朵时,喷花 1 次,有 50%左右开花时再喷 1 次。 浇水前施药浇水后容易引起病害大发生,烂果严重,所以要先喷药,第二天才能浇水。
2、叶片或叶柄腐烂。 湿度大时,病部上生有灰色霉层。 识别要点:病斑初呈水渍状,随后扩展腐烂;潮湿时,病部上生有灰色的霉层;干燥时,不长灰霉,虽然腐烂,但没有臭味,可区别于软腐病。 二、染所致。 分生孢子梗上有许多短的小梗,在小梗上长有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呈卵圆形,单胞。 者以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 第二年条件适宜时,菌核即萌发,产生出菌丝,又长出分生孢子,靠气流、雨水或灌溉水
2、,其后多年病情趋重,特别在早春棚内最低温度低、高湿、日照不足和通风不良的条件下,灰霉病可流行成灾。 (2)防治方法农业防治适时通风降低湿度是防病的重要措施,为控制湿度扣棚前浇足水,扣棚后控水,特别在每次收割后不能浇水;棚室内严禁放底风;中耕培土要细致,避免损伤叶片,要及时收割韭菜,其后彻底清除病、残叶,减少菌源;增施有机肥,防止偏施氮肥,形成叶片柔嫩易感病;夏季韭菜要除草、追肥、浇水养好根。
2、小柄,其上生大量分生孢子,如同葡萄穗。 分生孢子圆形至椭圆形,单胞,无色。 菌丝体聚集形成菌核。 菌核较小,片状,黑色,固着于基物上。 能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及菌核在病残体上越冬。 分生孢子虽喜湿但耐旱力很强,在干燥室内放 138 天仍有不少分生孢子存活,所以在保护地内分生孢子也可以安全越冬。 第二年春,越冬分生孢子和菌丝体、菌核产生新的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由残花部侵人引起田间最初发病。
2、展到果肩和其他部位;通过幼果柱头进行传染,呈浸状褐色病斑,逐渐扩大后呈黄褐色,表面产生灰色霉层,在适宜的条件下向果脐扩散;直接浸染萼片,引起果蒂部腐烂;果面发病,健果因与病果紧贴在一起而染病,产生黑色颗粒状菌核,以后逐步失水、变色、腐烂。 综合防治茄子灰霉病的控制要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在此前提下,可以从生态及农业栽培措施、化学防治两个方面进行综合控制。 生态及农业栽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