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霉病
2、点,后扩展为椭圆形或长条形斑,湿度大时病斑上长出灰色霉层,严重时引起病部以上枯死。 二、发病条件该病为真菌病害,菌核在土壤中或在病残体中越冬或越夏,翌年春天条件适宜时病菌萌发,借气流、雨水或露珠及农事操作进行传播,发病适宜温度为2023,相对湿度 90%以上易发病,此外栽培密度过大、棚室通风不良都会加快此病的发展。 三、防治方法湿度管理:保护地番茄要加强通风管理,减少棚室的湿度;温度管理
2、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 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进行沾花或涂抹。 近几年来单用“保果灵 1 号”可湿性粉剂效果良好,即每克兑热水 充分搅拌,冷却后沾花。 3、喷雾可选用 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 2000 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 1500 倍液;60%防霉宝超微粉剂600 倍液;45%噻菌灵悬浮剂 4000 倍液;2%武夷霉素水剂 150 倍液;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等。
2、活,最适温度 20左右,相对湿度 90%以上。 当温度低于 4,高于 30时,病害停止发展。 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附着在病残体上或以菌核在土中越冬。 借气流、雨水和农事操作传播。 低温、高湿是发病的主要条件,湿度是发病的关键。 田间有 6 小时以上的结露,病害流行。 当田间温度在 15以上,相对湿度 80%时就会发病;当温度 20左右,相对湿度 95%以上时,灰霉病严重发生。
2、原的无性繁殖体的田间扩大再侵染,冬前和翌春田间有两次发病高峰,以春峰为主。 库藏蒜薹菌源主要来自田间,次为库房内带菌。 该菌喜中温高湿,一般春季多雨,发病重。 冷藏过程中,高温老化和低温冻害的蒜薹,失去抗病力。 库温突升突降,袋内易结露,滴湿蒜薹,引起霉菌感染。 氧气长期低于 1,二氧化碳高于 15%,易至蒜薹二氧化碳中毒,使病菌大量侵害而腐烂。 (3)防治方法农业防治。 (a)选用抗病良种
2、力强,自然条件下经 138 天仍可萌发。 该菌除为害莴苣外,还可侵染番茄、茄子、辣椒及黄瓜等。 有性态为 真菌界子囊菌门。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以菌核或分生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翌年菌核萌发产出菌丝体,其上着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蔓延。 遇有适温及叶面有水滴条件,孢子萌发产出芽管,从伤口或衰弱的组织上侵入,病部产出大量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后逐渐形成菌核越冬。 该病发生与寄主生育状况有关
2、他部位。 通过幼果柱头进行传染,呈浸状褐色病斑,逐渐扩大后呈黄褐色,表面产生灰色霉层,在适宜的条件下向果脐扩散。 直接侵染萼片,引起果蒂部腐烂。 果面受病果黏贴而染病,产生黑色颗粒状菌核,以后逐步失水、变色、腐烂。 综合防治茄子灰霉病的控制要做到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在此前提下,可以从生态及农业栽培措施、化学防治两个方面进行综合控制。 生态及农业栽培措施调控:调节温室环境条件。
2、关系密切,菌丝生长适温为 1521,温度是诱发灰霉病的主要因素,空气相对湿度 85%以上发病重,低于 60%则发病轻或不发病,另外夜间韭菜受冻,白天高温,同时湿度大,发病也重。 三、洁棚室韭菜收割后,及时清除病残体,深埋或烧毁,防止病菌蔓延。 通风降湿适时通风降湿,防止棚内湿度过大,是防治该病的关键。 根据天气变化情况,中午前后将棚膜拉开一条缝隙进行通风降湿,使棚内空气相对湿度降到
2、展后呈长椭圆形,病部淡褐色,表面生灰白色霉层,往往引起病部上端的茎、叶枯死。 发生规律据观察,番茄花期是灰霉病侵染的高峰期;穗果膨大期浇水后,病果剧增,形成烂果高峰。 病害发生的适宜温度为 2023,生产上一般 12 月至翌年 5 月,气温 20左右,相对湿度持续 90%以上的多湿状态易发病。 另外,种植密度过大,放风不及时,氮肥施用过多或缺肥,植株生长衰弱等,亦有利于病害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