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v4
层,每一子层赋予不同的功能。 OSI的另一个问题是有些功能在不同的层一再出现,如编址、流量控制、纠错等等。 有些功能放在那里很难达成一致意见,如安全性、加密及网络管理层很难达成一致而干脆未包括在内。 同时 OSI完全忽略了无连接业务的相应的协议,而这在 LAN和演播室局域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只是后来才加以补充。 另一个严重问题是 OSI主要考虑通信,而计算机世界有相当多的不同点。 最后在
层,每一子层赋予不同的功能。 OSI的另一个问题是有些功能在不同的层一再出现,如编址、流量控制、纠错等等。 有些功能放在那里很难达成一致意见,如安全性、加密及网络管理层很难达成一致而干脆未包括在内。 同时 OSI完全忽略了无连接业务的相应的协议,而这在 LAN和演播室局域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只是后来才加以补充。 另一个严重问题是 OSI主要考虑通信,而计算机世界有相当多的不同点。 最后在
层,每一子层赋予不同的功能。 OSI的另一个问题是有些功能在不同的层一再出现,如编址、流量控制、纠错等等。 有些功能放在那里很难达成一致意见,如安全性、加密及网络管理层很难达成一致而干脆未包括在内。 同时 OSI完全忽略了无连接业务的相应的协议,而这在 LAN和演播室局域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只是后来才加以补充。 另一个严重问题是 OSI主要考虑通信,而计算机世界有相当多的不同点。 最后在
v6 网络采用 6to4 机制具有如下特点 1 自动隧道在由 IPv6 节点组成的站点之间动态的采用隧道的方法不需要手动的事先调整隧道的源和目的 IPv4 地址 2 在站点边缘启用 6to4 应该在站点边缘的边界路由器上启用必须通过 IPv4路由基础设施到达其他的 6to4 站点和 6to4 路由器 3 自动前缀分配向每一个 6to4 站点提供一个可靠的全球单播 IPv6 前缀 202020
是任播地址不能作为 IPv6 数据包的源地址,一个任播地址不能分配给一个主机,只能分配给路由器。 任播地址被分配在正常的 IPv6 单播地址空间外。 因为任播地址在形式上与单播地址无法区分开,一个任播地址的每个成员,必须显示地加以配置,以便识别任播地址 [3]。 . IPv6 新特性 服务质量 IP 协议 是无连接的协议, 是一种简单的尽力而为的服务方式 , 只是尽最大的努力来满足客户的要求。
双协议栈技术 双协议栈是指在单个节点同时支持 IPv4 和 IPv6 两种协议栈。 由于 IPv6 和 IPv4是功能相近的网络层协议,两者都基于相同的物理平台,而且加载于其上的传输层协议 TCP 和 UDP 也没有区别,所以可以在一台主机上同时支持 IPv4 协议和 IPv6 协议。 11 双协议栈技术的工作原理是 :一台主机同时支持 IPv6 和 IPv4 两种协议,该主机既能与支持
报头 选路头代替了 IPv4 中所实现的源选路。 源选路允许用户指定包的路径,即到达目的地沿途必须经过的路由器。 在 IPv4 源选路中,使用 IPv4 选项对用户可以指定的中间路由器的个数有一定限制:带扩展的 IPv4 头有 40 个附加字节,最多只能填入 10 个 32 位地址。 此外,由于路径上的每个路由器都必须处理整个地址列表,而不论该路由器是否在列表中,因而对源路由包的处理很慢。
NAT 技术中的内部地址和全局地址,就能适用于 IPv6 技 术的演进。 与 SOCKS 技术相同, NAT技术也解决了 IPv4 主机与 IPv6 主机互通的问题,而且 实现的代价较 SOCKS 技术低。 但是,NAT 技术的缺点在于不能支持所有的应用。 例如 FTP 协 议需要在高层传递底层的 IP 地址、端口等信息,如果不将高层报文中的 IP 地址进行变换, 则 FTP 不能正常工作。
v6对数据报头作了简化,以减少处理器开销并节省网络带宽。 IPv6报头由固定报头和扩展包头组成。 由于 inter上的绝大部分包都只是被路由器简单的转 发,因此固定的报头长度有助于加快路由速度。 4) 层次化的编址。 IPv6采用层次化的编址,能方面路由汇聚,减少路由表的条目。 5) 支持资源预留。 IPv6 支持一种机制,允许对网络资源的预分配,它以此取代了 IPv4 的服务类型说明。
r protocol version 6(简称 IPv6) 的雏形 [9]。 IPv4 与 IPv6 地址之间最明显的差别在于长度: IPv4 地址长度为 32 位,而 IPv6 地址长度为 128 位。 RFC 2373 中不仅解释了这些地址的表现方式,同时还介绍了不同的地址类型及其结构。 IPv4 地址可以被分为 2 至 3 个不同部分 (网络标识符、节点标识符,有时还有子网标识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