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14000
0 第 9 页 共 21 页 应急准备和响应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一套程序,以确定潜在的事故或紧急情况,做出响应,并预防或减少可能伴随的环境影响。 必要时,特别是在事故或紧急情况发生后,组织应对应急准备和响应的程序予以评审和修订。 可行时,组织还应定期试验上述程序。 检查和纠正措施 监测和测量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一套以文件支持的程序,对可能具有重大环境影响的运行与活动的关键特性进行例行监侧和测量。
需要改变的条件: 市场情况变化 生产过程、产品的变化 重大的资产重组 符合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的需要 公众与利益相关方的意见 管理评审中有改进的要求 对任何改变进行交流 24 环境因素( ISO14001 ) 应 建立和保持环境因素识别、评价的程序 应选择和确定适合组织的重要环境因素的评价方法 识别要充分 评价要合理 应及时进行更新 25 环境因素识别的重要性
国历史上曾是森林资源丰富的国家,但经历代的砍伐破坏,中国已成为一个典型的少林国。 森林覆盖率和人均占有量居世界后列。 据第三次全国 森林清查( 1984~ 1988), 我国森林面积为 12465 万公顷,覆盖率%, 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1987年为 %);人均林地面积不足 ,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 %;人均占有森林蓄积量 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 %。
织的环境方针并确保它: a) 适合于组织活动 、 产品或服务的性质 、 规模与环境影响; b) 包括对持续改进和污染预防的承诺; c) 包括对遵守有关环境法律 、 法规和组织应遵守的其它要 求的承诺; d) 提供建立和评审环境目标和指标的框架; e) 形成文件 , 付诸实施 , 予以保持 , 并传达到全体员工; f) 可为公众所获取。 18 环境因素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程序 , 用来确定其活动
二、实施要点 按照标准要求 编制、审批、发布环境方针 ; 所制定的环境方针应体现 “两个承诺和一个框架”, 并适合于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的性质、规模与环境影响。 环境方针应传达到所有为组织工作或代表组织的人员 并可为公众所获取。 定期评审、修订环境方针。 三、审核要点 并批准 环境方针。 、产品或服务相适应。 标和指标的框架。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料下载中心 (收集 \整理 .
组织的现场区域 该场所应在组织的管理权限控制范围内 或按组织的活动领域确定的审核范围中包含的有关活动领域在该场所发生; 2020/9/18 TUV Product Service Asia Pacific Guangzhou Branch 60 审核范围的确定 组织的现场区域 不同职能的部门或商业联合体组成的组织,其现场应进行审核 临时现场只要受控于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之下
强调持续改进。 因此这一循环过程不是封闭的,而是一个开环系统,不能在原来的基础上循环重复、停滞不前,而应通过管理评审等手段提出新一轮 要求与目的,实现环境绩效的改进与提高。 ISO14001标准的核心内容是第 4章 ,它阐述了 EMS的要素构成及要求 ,现解析如下 : 总要求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环境管理体系。 本章描述了对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 说明: 1. EMS是一种工具
作组 • TC207与 TC176合作与协调工作组 *最新组织机构请参见 TC207网站: 第二节 ISO14000系列标准的构成及特点 • 制定 ISO14000系列标准的指导思想和关键原则 • ISO14000系列标准的构成及相互关系 • ISO14000系列标准的特点 • ISO14000系列标准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ISO14000系列标准 标准号分配表 14061~14100 (备用)
体系文件一经最高管理者 批准发布,就成为组织内部必须执行的法规性 文件,是指导组织一切环境管理活动的行为规范和实施审核的重要依据。 (3)适宜性、符合性和可操作性 文 件 名 环境管理体系文件编制的原则 电子文件编码 HJWB001 页 码 32 ①环境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制应适用于组织的实际情况,应充分体现组织的行业特点 、性质与规模,应反映组织环境因素的类别、技术状况和人员素质。
现有 ISO14000系统标准中未规定 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的文件框架,但环境管理体系文 件 一般可分解成四个层次: (1)环境管理手册; (2)环境管理程序文件; (3)作业指导书; (4)记录及报告类文件。 ●环境管理体系组织体系结构及职责划分 组织应让各层次管理者和员工明确自己承担的环境责任和义务。 应让所有员工知道:履 行环境职责、遵守环境方针及执行环境管理规定是他们工作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