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
( 4)具有社会主义思想觉悟和科学的世界观,以便将来更好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做人,做一个什么属性的人,一个社会人 ( 二)选择德育内容的依据 一是社会对儿童、青少年思想品德方面的要求。 (爱国,爱人民,爱父母,爱自己) 二是儿童,青少年的年龄特征。 (自爱,爱父母,爱国,爱人民) 两个依据都不容忽视,不能偏废。 (三)家庭德育的内容(根据两个“依据” 分段)
家庭中不同的氛围对儿童的身体发展、智力发展和性格形成产生不同的影响。 良好的家庭气氛,儿童在家庭中感到愉快、安全、快乐、情绪稳定有独立性、主动性等。 各个家庭的经济条件有差别,但每个家庭还是力所能及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家庭物质环境 得到保证的前提下,家教对儿童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在好的家庭环境中,家庭成员和睦相处,家长爱学习,自觉不断地追求新知识,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热爱科学
学习的。 有些孩子,现在可能就已经把学习当做一种负担,我想如果我们家长再不经意间给孩子强化学习是负担的思想,那我觉得孩子以后学习会更累。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孩子本来看着作业就发愁,有一天,感冒了,作业不多,而您直接告诉孩子,别做了,那孩子可能觉得,哦,作业确实是一种负担,终于不用做了,真好。 当然,您可能说,我不懂作为家长对孩子的疼爱。 我想说,有时候做家长,要理智地爱孩子
不良。 德国教育家福禄倍尔说过: “ 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把握在掌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握在父母的手中。 ” 可是有相当一部分家庭和家长的条件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有的家长对子女经常训斥,使孩子对父母见而生畏,缺乏感情交流,使孩子有种 “ 压抑感 ” 、 “ 委曲感 ”。 有的父母感情破裂,双亲离异,严重摧残了孩子的心灵。 更有些 “ 问题家庭 ” 家长本身品德低劣,作风不正,
一个生命之中。 这个“可能性”只需不断激发,引导,帮助与鼓励,所以人的成长离开不了父母,离开不了兄弟姐妹,老师同学。 人的成长是生命相互作用的结果。 面对新世代要有新方法 • 独生子女是怪兽。 • 美国斯坦福大学威廉教授发现:目前的年轻人大约可以分成四类: • 疏离者:约 25% • 空想者:约 25% • 半吊子:约 31% • 有目的感的人:约 20% • 不能低估电子产品对儿童的影响 •
划( 1998) • 家庭教育法 ( 2020) 一、 政策与法律制度的解读 • (四)新加坡: “ 家庭为根” • 《 共同价值观白皮书 》 ( 1991,家庭为根) • 《 家庭价值观 》 ( 1993,亲爱关怀,互敬互重,孝顺尊长,忠诚承诺,和谐沟通 ) • 家庭教育民众委员会 ( 2020, 鼓励适龄青年结婚生育、培养公民的家庭归属感 ) • 《 重亲情,享天伦 》 ( 2020
师说。 学习上有什么不明白的尽管来问老师,老师会帮助她一起培养小 A的。 她的妈妈听了我的这一番话,也意识到以前对女儿确实太苛刻了,表示以后会注意。 那么小 A呢,经过这次事情之后,性格比以前开朗了一些,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了。 案例二:班上一名叫小 B的男孩,聪明,但极其懒惰,缺乏自觉性,不爱做作业,一份十分钟就能完成的作业就是不做,宁愿第二天被我罚做两遍也不做。 这还是小事
谢克尔等于 100 雅戈洛。 我的春卷小摊,每天能赚到十来个谢克尔。 当我的小摊生意慢慢稳定下来以后, 1993 年 5 月,我把 3 个孩子都接到了以色列。 孩子们初到以色列的时候,受到了不少邻居们的责难。 以前在国内时,我一直秉承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原则,到了以色列以后,我依旧做着我 合格的中国式妈 妈:我把孩子们送去学校读书,他们上学的时候我卖春卷。 到了下午放学的时候,他们就来春卷摊
,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主精神,压抑了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产生压抑感和失落感,扭曲了个性心理发展,表现出孤僻、倦怠,惶惶终日,无心进取。 其三,放任性。 目前社会上拜金主义倾向有所抬头,在一部分家长头脑中,钱便是一切。 他们轻视文化,把子女送进 学校只不过是因为孩子小,不能干活挣钱,为了让他们长长身体,识几个字而已。 至于其在校的思想表现、学习情况根本不闻不问,基至连家长会也不参加。
作业,发展到最后就是 “ 多动症 ” ,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以至厌倦学习、讨厌父母。 —— 过份呵护型。 有些家长对孩子过份保护,在 孩子0岁至3岁期间,怕伤着孩子或吓着孩子,经常抱着孩子,不让孩子爬、不让摸东西、不让学走路。 甚至孩子大一点的时候,怕他学坏而不让孩子出去与别人接触。 这就造成孩子不会使用自己的肢体,不会独立思考,不知道如何与别人交往。 —— 望子成龙型。 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