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
托 人物节操或性格的作用,多表现在咏物诗中。 (5)结构上的线索作用。 有的意象贯串始终 , 则往往为线索。 分析事物形象类思路:审清题意 —— 筛选描绘事物形象的有关词句 —— 分析事物形象的基本含义 —— 结合诗歌主旨分析作者描写该形象的寓意 —— 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三、规范答题 —— 三步骤 步骤一 总结概括出诗中描绘歌咏的主要物象的特点。 步骤二 结合诗句分析所咏物 象的特点
鲁威《 [双调 ]蟾宫曲》 ) 以设问开篇 , 点明题旨 , 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反问 用来加强语气 , 表达强烈的感情 , 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江东子弟今虽在 , 肯为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叠题乌江亭》 ) 使用反问句式 , 语气冷峻 , 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双关 语意含蓄 , 发人深思 ,节省笔墨 杨柳青青江水平 , 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 道是无晴却有晴。
、景物的特点、诗人的情感等角度来体味。 例:王维的《鸟鸣涧》: “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 时鸣春涧中。 ” 分析: “ 惊 ” 字用得好 , 用鸟儿的惊动反衬春涧的幽静。 体现了诗人心境的宁静。 2. 篇中眼。 一般是指全诗中最为传神 , 最能使全诗生动飞扬的关键性词或句子。 篇中眼是作者感情的喷发口 , 它能更好地显示诗歌的意境 , 它往往熔铸了作者
渲染了一种凄迷、伤感的环境气氛。 反复吟咏“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两句,让人仿佛置身湖边古寺聆听鹧鸪声声哀鸣。 试赏析颈联中“乍、才、湿、低”灯词语的表达作用。 “乍、才”突出了鹧鸪啼叫声的哀怨动人,“湿、低”又以人的感受衬托 鹧鸪 啼叫声的悲凉凄恻。 六、 《卜算子 咏梅》(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无穷。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离歌:离别之歌。 关城:潼关、函谷关。 御苑:皇家的宫苑。 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1.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 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 2.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第二部分: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丌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一、面对良辰美景,引发了作者怎么样的遐想。 从描写景色转向观照人生,既有人生短暂,宇宙无穷的惆怅;又有人类代代相传,无穷无尽与明月共存于天地的欣慰 —— 哲理美 二、请找出承接上文与启发下文的文字。 哲理美 • 人生哲理 :人生短暂
诗也会吟。 ”诵读是对语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语言的最好手段。 通过诵读,可以读出诗人倾泻在诗歌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可以感受到诗中的情感波澜,可以深刻地理解诗的意境。 反复诵读,还可以读出诗歌的音乐美,特别是讲究节奏的现代诗歌。 情的形象。 “意”即思想感情.“象”即形象物。 这也就是说,作者的思想 感情往往附着在一定的物象上,二者必须保持高度的一致,物是情感的载体。 所以
3、北人笑,臣甫低头拜杜鹃。 【注】本诗作于南宋亡国之后。 (1)本诗第一、二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请简要概括分析。 答:_解析:分析表达技巧要抓住诗句中的意象,一、二句中的“日落” “雨来”既决定了画面的色调,也有较强的象征意味。 答案:描绘了一幅晦暗凄凉的边关落日阴雨图;运用象征的手法,以落日阴雨的自然景象象征南宋王朝的衰颓和灭亡。
绿绮:古代名琴。 流水:借用“高山流 水”典故。 霜钟: 《 山海经 .中山经 》 载,丰山有九 钟,霜降而鸣。 ( 1)诗的第二联中“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 答:“一挥手”写蜀僧弹琴的姿态(动作、技艺)。 “万壑松”写出了琴声的音乐效果。 ( 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 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答:主要用了侧面描写,(步骤一) 诗人听完蜀僧弹琴,举目四望,不知从什么时
不必引经据典(如果用到的是课文中学的典故,则 应该知道并能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3、 不能写成翻译的文字,不能用读后感代替文学鉴赏。 “写什么”方面 :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情);怀古咏史; 即事感怀;边塞征战;山水田园;意象; 意境;背景;主旨。 “怎样写”方面 :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诗眼;借景抒情; 融情于景;直抒胸臆;虚实相济;绘形 绘声绘色;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炼字; 起承转合;赋比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