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
消失 ,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 ,年年自生春色 ,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 ,诗人慨叹往事空茫 ,深表惋惜。 送别类 (或 表达依依不 舍之情 ,或 叙写别后的 思念 ) 杨柳 《 诗经 》 “ 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 ” ,杨柳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 ,“ 柳 ” 与 “ 留 ” 谐音 ,古人送别时 ,往往折柳相送 ,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如柳永《 雨霖铃
愿望等等 ,属于借古抒怀。 一是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 ,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 ,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对比 对比是指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以达到强烈的表达效果 ,或使对立的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 ,揭示本质 ,给人深刻启示。 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 ,相得益彰 ,给人深刻印象。 在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对比方式有动与静的对比、虚与实的对比、今昔盛衰的对比
夜归鹿门歌 》 与 《 归嵩山作 》 比较鉴赏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山寺鸣钟昼已昏 , 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 , 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 , 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 , 惟有幽人独来去。 归嵩山作 王 维 清川带长薄 ,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 ,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 ,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 ,归来且闭关。 问题 :说说这两首诗的诗境有何异同。 解析
离情 ,都是千百年来送别诗中常写的景色。 《 送别 》 以短短的一首歌词,把这些景色都集中起来,给人一种冲击力,那 王观在 《 卜算子 》中写了什么景色抒发了什么情感呢。 水是眼波横, 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 , 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 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 千万
念之情。 (步骤三 )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 为什么。 •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能否换成其他的字,为什么。 •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
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溪头卧剥莲蓬”中“卧”一向有一字千金之誉(一字用得恰到好处,给全句或全词增辉 )。 你同意此说吗 ?为什么 ? 答案: (6分 )“卧”字确实使用最妙, (1分 ) 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 (2分 ) 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
2、练学生准确、规范地解答主观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训练学生整体鉴赏诗歌的能力。 学生情况分析为了既能体现命题者在考试说明中所提出的“初步鉴赏”的要求,又能在题目的区分度上达到理想状态,经过“一模”前的一轮训练,学生对诗歌主观题的命题形式已经基本了解,但是真正读懂诗歌的思想内容,把相关的表达技巧与具体的诗句联系分析,准确、规范地解答主观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所以,本节课的设计就以引导和训练学生准确
3、答问题。 城东早春 (杨巨源)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诗题城东早春 ,在诗中作者是如何扣题描写的?答:。 “清景”一词很值得玩味,其“清”字的含义是什么?答:。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华子岗 (裴 迪)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唏。 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这首诗以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感写华子岗的景物
1、2016/11/28该课件由【语文公社】1/28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1/28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通过归纳整理,提高对诗词的认读理解能力,进而能对诗歌分析综合。 能够结合诗词,用恰当的语言鉴赏评价诗词的表达技巧和艺术形象。 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和思路。 2016/11/28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朱庆余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注
(十七) 春阴 朱 弁 关河迢递绕黄沙,惨惨阴风塞柳斜。 花带露寒无戏蝶,卓连云暗有藏鸦。 诗穷莫写愁如海,酒薄难将梦到家。 绝域东风竟何事。 只应催我鬓边华。 注:朱弁曾于宋高宗建炎元年出使金邦。 因坚持正义,不受威胁利诱,被金邦拘留北方达十五年之久。 这首诗为作者拘留金邦时所作。 ( 1)全诗明显地分为两部分:前两联着重描写 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