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学生算出两个减法算式的得数。 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计算的方法,并说一说 7- 1= 6 和 7- 6= 1 两个算式之间的联系。 2.学习第 45~ 46 页 “ 摆一摆 ” 的三组例题。 ( l)屏幕上出示 “ 摆一摆 ” 前面的情境图,并引导学生观察。 教师:图上画了些什么,说明了什么。 学生:图上画了几个小朋友摆小棒、摆花 、摆三角形的活动。 教师:图告诉我们,我们可以通过摆学具算加法和减法
乘法口诀, 通过口诀来 帮助我们记住 乘法算式的结果。 请 读一读这两列 乘法算式,想一想,你认为 5的乘法口诀编 几句比较合适呢。 为什么。 当学生意见一致后,在两列 算式的中间出示九条横线。 编 5 的乘法口诀。 指导 编 口诀。 例如: 3 5 = 15, 5 3 = 15 口诀怎么 编呢。 我们 把乘法算式 中 的 两 个因数 3 和 5 作为口诀的前半句,写成“三 五”, 再 把积作为
”和“五光十色”这两 个词语,用在这句话中,哪一个更恰当及其原因。 ) ② 引导:仅仅颜色多就叫五光十色吗。 (通过与“五颜六色”进行比较,体会“五光十色”中的“光”的意思) ③ 欣赏西沙群岛海水(出示课件)。 ④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想象海水色彩繁多、鲜艳明亮、相互交错的神奇景象。 ) ⑶为什么西沙群岛的海水如此美妙神奇呢。 (再次轻声读这一自然段,明白五光十色的海水形成的原因。
问题,解决不了的请作记号。 4:小组交流。 5:全班交流,教师指导。 三:解疑品读,感悟诗情。 1:自由品读,边读边想画面,同时要注意朗读的节奏,尤其读前两句时要读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要读出繁忙的劳动生活的场面,注意“少”“才”“又”的读法。 2:指名朗读,师生共赏。 3:感情朗读,体会诗情。 四 : 背诵,积累语言。 五:引导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先用学习《乡村四月》的以疑促读
课前板书:黄河的主人 师:同学们,通过上一课的初步学习,你了解了些什么。 (板书:艄公)(课文介绍了在波涛汹涌的黄河上,一位艄公撑篙驾着羊皮筏子送五位乘客渡黄河的事。 ) 二、学习第一部分,体会 黄河上羊皮筏子的惊与险 同学们,课文一开始,作者就把我们带到了奔腾不息、汹涌咆哮的黄河边,请大家看画面,不仅要仔细观察,而且要用心感受。 演示多媒体:(远景)汹涌激荡的黄河水、震耳欲聋的波涛声。 师
2画家乡 (第一课时) 一、新课引入: (一 ) 你的家乡在哪儿呢。 喜欢吗。 (二 )出示课题 —— 画家乡,读题。 二、说说自己的家乡。 (一 ) 用几句话来说说自己的家乡。 (二 ) 整体感知课文。 我们都有一个美丽可爱的家乡,让我们来看看几位新朋友的家乡,他们的家乡是怎样的呢。 听 老师范读, 整体感知课文。 听后说说谁与我们是同乡。 三、在比较中学习课文段落,自主体验感悟课文内涵
体问题中数量关系和变 化规律的过程,体会二次函数是刻画现实世界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通过实际问题的导入,经历二次函数概念的探索过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归纳等数学活动加深对二次函数概念的理解,体会数学与人们生活的联系,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与信心。 教学重点: 对二次函数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 抽象出实际问题中的二次函数关系。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三) 学习第五自然段。 冬爷爷的图画 呀。 快读第五自然段。 冬爷爷的图画 呢。 多想看看冬爷爷画的画呀 盼着天快点亮 使劲地盯着窗户。 (四) 学习六 自然段 ,边读边想象冬爷爷“画画儿”的过程,并 画出相关的语句。 冬爷爷是怎么画画的。 (板书:水蒸气 —— 冷 —— 冰花)。 (引导说话)这么漂亮的冰花,你能读好吗。 (五)学习第七 到十一自然段 就这样方方不知不觉地睡了一夜 ,
bd . (两个或多个同向不等式相加,所得不等式与原不等式同向) 6(同向可乘性)如果 0, 0a b c d ,那么 ac bd . 7(乘方法则)如果 ,那么 ,nnab ( n N, 2n ) . 8(开方法则)如果 ,那么 nnab ,( n N, 2n ) . (性质 8注意条件) 【例 2】用不等号“ ”或“ ” 填空 : (1) ,a b c d a
后用__________对齐威王的 __________。 由于 __________,所以田忌 __________。 学习:赢 (记字形) 同样的马, 为什么田忌第一次失败了了,第二次却胜利了呢。 课文里有一句话 作了说明 ,你能很快找出来吗 板书:败 胜 出示: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 齐读这一句。 板书: 调换顺序 这个计策谁想出来的。 板书: 孙膑献计 三